主要活动
弘扬创新之道 助力生态文明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吴海龙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分论坛上的讲话
尊敬的戴秉国前国务委员,
尊敬的谌贻琴副书记,张群山副主任,
各位嘉宾,朋友们:
很高兴有机会到贵州来,出席外交部和联合国驻华系统共同举办的发展问题分论坛。贵州是我很尊敬的老领导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先生的家乡。很多年前我曾来过贵州一次。一下飞机看到沿途的景象,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贵州是一个贫穷、落后、欠发达的中国边陲省份。今天当我再次来到贵州时,我看到的另一番天地和景象。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植被是那样的茂盛,空气是那样的清新,而贵阳又是那样的现代、时尚和秀美。更令我钦佩和赞叹的是,贵州在保持着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建设了今天这样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贵州是怎样做到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
也许贵州人能讲出许多他们的经验和体悟,但不因循守旧,不走前人的老路,在汲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开拓出一条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新路,“求变创新”无疑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启迪和经验。贵州人民为全球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艰巨而富有雄心的目标做出了示范。他们的实践表明,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必须要有创新意识,要从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行动创新三个方面着手。
理念创新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南针”。理念也是心态,戴秉国国务委员有句名言叫“心态往往决定着生态”。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是统筹发展和环境两大问题,既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又改进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贵州建设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是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这是贵州人的智慧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融合贯通,堪称一项重要的理念创新。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所致贺信中,表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生态文明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写入了联合国决议中。这充分说明,生态文明理念是贵州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仅能够指引中国发展,也应该让全世界受益,为全球推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指导。
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饿着肚子看蓝天”,而是生产和消费模式的革命,需要在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上作出改变。中国愿同各国共同努力,持续践行、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理念,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持续推进落实发展议程,为人民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体制创新是落实发展议程的“奠基石”。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发展议程落实工作初期夯实“地基”、做好体制机制建设至关重要。发展议程涵盖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17项大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不能在个别领域单打独斗,应该整体综合加以推进,下“一盘棋”,打“组合拳”。这就需要在落实机制上推陈出新,改变条块分割的做法,加强跨领域、跨部门协调合作,有效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分工,形成有效合力。这也是贵州人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另一条重要经验。
从全球层面看,落实发展议程要顺应形势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和命运共同体。联合国发挥统筹协调的中心作用,世界各国政府加强各领域的合作,全球发展机构、多边金融组织以及跨国企业等利益攸关方能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其中。落实发展议程要坚持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制度安排,不让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掉队,提升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参与落实议程的获得感,让大家都感受到发展议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利,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政治宣言。
行动创新是发展议程的“助推器”。500多年前,明朝学者王阳明提倡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在贵州龙场顿悟了“知行合一”的真理。我想,落实发展议程也要做到“知行合一”,既要有指导思想和顶层设计,更要有具体的落实和务实的举措,特别是创新性的行动。贵州有今天的蓝天、绿水和青山,不是喊出来的,是靠贵州三千多万儿女的顽强拼搏干出来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必须要唤起全球的重视,动员全球的力量,发起全球的行动。这也就是中国作为今年G20主席国为什么把可持续发展议程问题列为会议核心议题的根本考虑。
三年前,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在有关国家之间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走上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有关国家要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参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好更快地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
朋友们,
推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世界永远在路上,永无止境。就像一位欧洲政治家说过的,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