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 开创东亚合作新局面
王亚军 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司长
2015年是国际关系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球许多地方不平静的一年。在国际社会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祈望和平与发展之际,世界依然笼罩着经济低迷、地缘动荡、恐怖袭击的阴云。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年初以来,随着亚投行筹建顺利推进,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重启,亚太经合组织和东亚合作领导人会议成功召开,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创立,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东亚区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世界的目光再次投向东方。几乎不经意间,从年初的博鳌到岁尾的吉隆坡,东亚合作之车驶过一段精彩的旅程。
利益融合更紧密。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背景下,今年东亚经济以6.5%左右的增速继续领跑全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靠的是产业链价值链的不断融合升级。中国和东盟互为彼此最大和第三大贸易伙伴,今年前10个月双方贸易额接近3800亿美元。此次10+1领导人会议期间,双方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在原有自贸协议近95%的产品已经实现零关税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并把跨境电子商务纳入合作范畴。与此同时,中国和东盟等16个国家发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领导人联合声明,宣布RCEP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在2016年结束谈判。这个现代、全面、高质量、互惠的自贸协定,将使拥有三分之一经济总量的全球一半人口生活在同一个经济圈里。释放经济活力、增进人民福祉的区域一体化是有生命力的。东亚合作贴近民众诉求,做大共同利益蛋糕,是人心所向,势不可挡。
合作领域更立体。东亚各国发展水平各异,彼此优势互补,形成梯次跟进态势,地区合作层次也越来越从商品互通有无向全产业链合作拓展。从东盟看,大多数国家都有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资金和技术支持需求迫切。从中方看,随着自身改革发展,中国日益成为巨大消费品市场和资本、产能输出国,在加强区域互联互通、产能合作、金融合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作用。目前,中国与东盟累计相互投资超过1500亿美元。“一带一路”为中国与地区各国开展全方位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从区域合作进程看,10+3合作现已涵盖24个领域,2014年以来开展了约230个合作项目,既有传统经贸领域,也在金融、粮食、互联互通、能源、海上、人文等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
机制动力更强劲。作为东亚合作主渠道,10+3合作机制已经扩展到60多个,包括17个部长级会议机制。东亚合作机制建设不仅体现为量的增加,还有质的提升。在10+3的“10”这一头,东盟峰会发表宣言,宣布今年底建成以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三大支柱为基础的东盟共同体,标志着地区一体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3”这一头,中日韩领导人会晤在中断3年后重启,就推进三国合作达成重要共识,这是东亚合作进程中的又一件大事。如果有关国家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妥善处理同邻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东亚合作将有望形成东盟和中日韩“双轮驱动”、东北亚和东南亚“两大板块”良性互动的态势。在次区域层面,中国和有关国家间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长会在华召开,这将加固东亚合作机制的底盘。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东亚合作取得上述进展,符合地区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盼合作的愿望,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同时,这些成果来之不易,是排除干扰、聚焦合作实现的。一段时期以来,有的域内外国家在东亚要么升级军事同盟,要么实行修宪强军,要么煽动海上争端,给东亚形势增添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一些媒体有意无意渲染下,各种噪音杂音不断干扰东亚合作主旋律。
二
盘点这一年来东亚合作的丰硕成果,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促使东亚各方不畏浮云遮望眼,致力于维护东亚地区的欣欣向荣,不偏离东亚合作的正确轨道?方向决定命运,路径决定成败。本地区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东亚合作所走的道路,源自亚洲理念,契合亚洲目标,符合亚洲需要。
一是坚持和平发展的亚洲方向。明年将迎来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这25年不仅是东亚合作蓬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东亚地区经济社会长足进步的黄金期。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东亚国家顺应冷战结束大趋势,打造互信合作大格局,开辟和平发展大时代。东亚的经验表明,政治上不折腾,军事上不对抗,经济上不封闭,文化上不排斥,这些朴素的道理坚持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地区的兴衰沉浮,攸关区域合作的成败利钝。
二是坚持相互包容的亚洲模式。政治多元,发展多速,文明多样,往往被视作区域合作的难点,这既是开展东亚合作的起点,也是成就东亚合作的特点。从思想理念上承认差异性,立足多样性,主张包容性,而不是以一元化的价值判断先入为主,非黑即白,水火不容,这是引领东亚合作不断前行的一座灯塔。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照顾各方舒适度,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自己做主,地区各国共同的事大家商量着办,这种处理彼此关系的亚洲方式,与中国等亚洲国家最早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与广为认可的东盟行为准则内涵相通,对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开展合作提供了有益启迪。
三是坚持合作共赢的亚洲追求。邻居不可以选择,邻里相处之道可以选择。从东盟10国、东盟与中日韩(10+3)、RCEP谈判(10+6)到东亚峰会(10+8),东亚合作的几个同心圆不仅越画越大,还要越来越有内涵。东盟与中日韩合作发端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共同努力,如今人口、GDP、贸易额分别占亚洲的57%、88%、50%,当之无愧是最成熟的东亚区域合作架构。可以说,10+3各方已经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相互补台而不是彼此拆台,锦上添花而不是火上浇油,合作共赢而不是赢者通吃,携手打造利益共同维护、困难共同克服、责任共同承担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东亚合作应循的规则,也是地区各方应有的担当。
中国始终践行上述原则理念,不遗余力地推动东亚合作健康发展,使得中国和东盟10+1合作一直走在地区一体化前列。近10余年来,中国作为域外大国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国和东盟率先确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率先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贸区,如今又率先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不断为东亚合作注入正能量,产生了引人瞩目的磁吸效应。2015年,中国和东盟首次在华举行中国—东盟防长非正式会晤,首次举行中国—东盟执法安全合作部长级对话,并举办了“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活动。此外,加快共建“一带一路”,开展产能合作取得进展,亚投行正式投入运营,这些都为推动区域合作发挥了积极建设性作用。
三
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东亚各国处于发展重要关头。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认为,亚洲的潜力并不在于几个特定国家各自发展简单相加,而在于泛亚地区整合所带来的好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与东亚各方发掘潜力,形成合力,将为实现自身发展、推进区域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增添新的动力。
一是要树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两种意识。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同亚洲邻国就一起开辟了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陆海丝绸之路。今人不比古人缺少智慧,理应传承这笔精神遗产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不断拓展东亚各国利益汇合点和合作增长点,让各国民众得到更多触手可及的实惠,让世代友好的种子在人民心中扎下根。同时,着眼地区和平稳定大局,管控好矛盾分歧,呵护好东亚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在推进经济结构改革的情况下,中国今年对全球增长贡献率仍然达到三分之一左右,随着“十三五”规划实施,必将为东亚各国带来更多更好的机遇。
二是要增强东盟主导和大国互动两大动力。继续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加大对东盟欠发达国家援助,缩小东盟内部发展差距,对东盟共同体建设提供支持,并继续推动商签“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落实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达成的重要共识,稳步推进中日韩合作,把东亚三大经济体合作这架引擎开动起来,一起带动区域合作往前走。努力实现2020年建成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愿望,为人类发展事业做出新贡献。
三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全双轮驱动。既要把经济融合发展这个强项做实,牢牢扭住发展这个本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的第一要务,也要把政治安全合作这个短板做长,构建符合地区实际、各国普遍接受、具有开放稳定特征的安全合作架构。力争2016年完成RCEP谈判,落实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成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维护地区金融稳定,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举办中国—东盟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为契机深化双方政治互信,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实现中国—东盟防长非正式会晤机制化,加强打击跨国犯罪、反恐、灾害管理等非传统安全合作。南海问题不是中国与东盟间的问题,也不是中国与东南亚有关国家关系主流,要坚持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有关争议。
四是要坚持开放包容和区域主义两大原则。所谓开放包容,就是对一切有利于地区各国和平稳定、有利于共同发展、有利于团结合作的建设性倡议,都持欢迎态度。所谓区域主义,就是要自主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区域合作道路。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事业,根植于东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归根结底要依靠本地区人民来不断推进。东亚合作在超越集团对抗的平台上实现起飞,任何开历史倒车的行为都注定要失败。今天,在世界把关注和期待的目光投向东亚之际,我们要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智慧和自信的手笔筹划未来,书写21世纪区域合作的成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