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文稿

正确认识中国

2010-07-23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及成功的原因


(一)变化


  1、经济总量。GDP总量从1978年的2600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4.9万亿美元,增长了十八倍多,实现了年均近10%的增长。


  2、社会变化。中国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78年的20%增加到2009年的46%,预计到2015年中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3、人民生活。中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相当于不到50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7175元(相当于2000多美元),增长了50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09年5153元(相当于700多美元),增长了38倍。


  4、教育。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已从1978年1.4%增长到2009年的23%,大学生总数已经超过2000万,排在世界第一位。


(二)原因

  1、对内改革:摒弃苏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引进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大力发展包括私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外全方位开放:不以意识形态划线,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政策连贯性强,社会相对稳定,有利于集中力量做大事。

  4、执行以和平、合作为主导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中国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国还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总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按人均GDP计算,中国仍然排在世界第100位之后,只有德国人均GDP的1/10。中国目前尚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美元,比德国、法国两国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因此,中国坚持自己仍然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

  2、中国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矛盾,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社会不稳定因素。中国的农业人口仍然占50%以上,中国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还需半个世纪的和平发展。

  3、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十分不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体系还处在刚刚起步建设阶段,要赶上欧洲水平仍需几十年的努力。

  4、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贪污腐败现象比较突出,要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二、西方误读中国三步曲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快速发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成为世界关心的热门话题。西方并没有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而是经历了“中国垮台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三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末起,北京发生了“六·四”政治风波,以美国CNN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和众多汉学家断定:苏联倒台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垮台只是时间问题。然而,中国并没有像西方预言家所预测的那样重蹈前苏联覆辙,相反,中国政治上保持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国际舞台上越站越稳。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又兴起了“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及其迅速增强的综合国力将形成对西方发达国家国际地位的严重挑战。

  2005年,前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先生又提出了著名的中国应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论。一些学者和媒体大谈应如何引导中国“负责任”,另一些人则教训中国在许多领域“不负责任”。实际情况是,做负责任的大国始终是中国为自己制定的国际行为准则。以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例,中国采取了负责任的诸多举措,2009年实现了9.1%的经济增长,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求同存异”。

  实事求是地讲,今天的世界仍是美国为主导的世界。例如,金融危机不但没有冲击美元的国际地位,反而削弱了欧元,甚至削弱了日元和中国的人民币。再如,冷战后世界上发生的三次局部战争都是美国主导的。又如,在中东问题上如果美国不下决心,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改变以色列同巴勒斯坦的不对称局面。所以,要求中国负起她承担不了的责任是不现实的。

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三个新的“担心”

  1、担心中国发展模式会对西方模式形成冲击。

  “发展模式”是人类共同创造的,不属一个国家专利。如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欧洲人发明的。中国的发展模式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市场经济体制”而言,中国是向西方学习的。但中国没有照搬欧洲模式,而是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了“社会主义”这个限定词。中国的邓小平曾经说过,社会主义经济有市场,资本主义经济有计划。这就是说中国的经济体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存在许多共同点的,最主要的共同点是承认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中国同西方国家在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的不同点是中国强调“国有经济为主体”和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在这两个前提下鼓励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证明这是正确的。就西方经济体制而言,近百年来也是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形成所谓的“左翼不左、右翼不右”现象。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开始批判金融寡头的贪婪,限制银行高管的年薪。

  2、担心中国操控汇率,以利出口。

  在市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生活中,任何政府是无法操控汇率的,这是常识。政府故意操控汇率只会给自己的国家带来麻烦,尽管美国国会有人大喊大叫中国是政府操控汇率国家,但美国财政部至今并未支持把中国列入操控汇率国家。

  3、担心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抢占资源。

  今天的世界资源基本是由资源所属国和投资开发资源的跨国公司控制的。西方的石油、天然气公司早已投资控制了中东和非洲大部分油田。中国是一个石油、天然气第二大消费国。中国的油气需求一半是自己生产的,另一半是靠中国的老百姓用双手缝衣服、制鞋子换来的外汇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我们没有像美国、欧洲那样早已控制了中东、非洲的油气开采权。再如中国需求量最大的铁矿石大部分是进口的,澳大利亚带头提高铁矿石价格(一年上涨70-80%),第一受害国是中国,第二是日本。

四、中德未来合作潜力巨大,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在多领域的合作

  中德两国1972年建交以来,两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双边贸易额从1972年的2.72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近1000亿美元,增加了300多倍。双方互为对方在各自所在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除双边贸易外,德国还是欧洲对华转让技术最多的国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人从德国人那里学到了很多宝贵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德国企业因率先进入中国也获得了巨额利润。作为两个经济大国,中德长期开展互利合作不仅对两国有利,同时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大国力量对比均衡发展,有利于世界的持久和平,有利于人类的共同进步。两国不但可以在经济领域开展新的合作,如节能、环保,同时在政治、科技、文化和国际事务等多领域开展合作,共同为21世纪持续持久和平发展而努力。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大街71号
  • 电话:(86 10)65131830   /
  • 传真:(86 10)65131831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外交学会 京ICP备05015594号 技术支持:东方网景
您是本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