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牢记殷切嘱托 用好最大机遇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彰显担当作为
任振鹤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
甘肃属于典型的内陆省份,在40多年改革开放大潮中,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谋划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宏大倡议,使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通道上的甘肃,一跃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寄予“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的厚望重托。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从全局视野领会把握“最大机遇”,从国家所需和甘肃所能出发谋划用好“最大机遇”,发挥区位优势,放大平台功能,扩大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
从历史维度审视,甘肃流淌传承“开放基因”,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有先天优势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区位特殊,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亚欧大陆的战略通道,是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交通枢纽,有着天然的开放基因,这为我们更好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支撑。
开放基因带动经贸繁荣。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占总长的五分之一,积淀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为甘肃留下了中国最早的开放基因。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中国的丝织品以及造纸、冶铁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宝石、香料、瓜果等陆续东进,几乎半个世界的商品曾在甘肃集散。隋朝时期,在张掖焉支山举办了世界上最早的“万国博览会”。汉唐时期,武威、张掖、敦煌成为经济文化繁荣的国际性贸易城市,整个河陇地区农桑繁盛、士民殷富,一度出现“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道尽了当时甘肃的繁荣兴盛。
开放基因催生文化兴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人文始祖伏羲、女娲诞生于天水,周人崛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陇东南,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使甘肃拥有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特别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东西方彼此拥抱开放,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甘肃汇聚交融。著名学者季羡林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始祖文化、农耕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在甘肃交相辉映。
开放基因促进民族融合。甘肃是多民族聚居区,历史上有许多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千百年来,各民族群众往来互鉴、融合发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守望相助,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生动谱写了一曲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谐奋进的交响乐章。全省民族地区面积18.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3%。省内56个民族俱全,少数民族人口26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62%,有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3个全国独有少数民族。全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呈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局面。
开放基因夯实发展基础。甘肃在对内合作与对外开放中,抢抓发展机遇,蓄积发展动能,加快发展步伐。新中国成立后,甘肃有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工程中有16个布局在甘肃。“三线”建设时期,从沿海、东北一带搬迁来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诞生了工业领域的诸多“共和国长子”。改革开放以来,陇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全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4.73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186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由1978年5941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491.7亿元,年均增长16.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撕下了千百年来“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2022年经济增长4.5%、增速居全国第2位,2023年增长6.4%、增速居全国第6位。今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9%、增速居全国第9位,呈现出稳神竞进、进中提质、结构改善、势能俱增、固稳守底的良好态势,全省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从现实维度审视,甘肃抢抓用好“最大机遇”,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有坚实基础
近年来,甘肃把握“一带一路”最大机遇,突出区位优势,转化文化优势,放大产业优势,通过“西进、东联、北通、南拓”四向并进,以开放促交流、促合作、促发展、促共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开创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新局面。具体来说,就是坚持打好“五张牌”:
打好“政策牌”,标定开放新方位。紧紧把握国家赋予甘肃“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定位,健全政策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和“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对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进行了明确规划。印发“十四五”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实施方案,出台了商贸物流、口岸经济、立体交通、招商引资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同时完善“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库,谋划实施了一批支撑性项目,全省对外开放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方向路径明确清晰。
打好“平台牌”,拓展开放新空间。把平台建设作为对外开放重要抓手,着力打造对外开放的经济平台、经贸平台和文化平台。陆港、空港加快建设,兰州铁路口岸、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冰鲜水产品、肉类、木材、粮食等10个指定口岸建成运营,兰州、酒泉被确定为全国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兰州、天水获批建设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兰州新区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兰洽会”已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贸合作平台,2023年签约项目1172个、总额5607.69亿元,同比增长30.51%、5.58%。
打好“设施牌”,强化开放新支撑。加快实施纵贯东西、连通南北、陆海空联动的重点交通物流项目,积极推进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油东送、东数西算、北煤南运等跨区域开放合作重大工程,开通运营4向5条国际货运班列,提升了新亚欧大陆桥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能力。全省公路总里程、铁路运营里程、高铁里程分别达到15.82万公里、5765公里和1600公里,高速(一级)公路里程突破7900公里,通高速县市区达到80个。航空网络布局更趋合理高效,复飞兰州—泰国曼谷国际客运航线,新开兰州—越南芽庄国际客运航线,开辟兰州—莫斯科、西伯利亚等3条国际航空货运新航线,国际货运航线累计达到16条。
打好“贸易牌”,厚植开放新引擎。坚持把对外贸易作为开放发展的“重头戏”,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关系,与境外商协会建立合作机制,设立境外商务代表处,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23年甘肃外贸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8%,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对东盟进出口增长55%。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值占同期外贸总值的74.6%。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131.2亿元。招商引资签约金额突破万亿、到位资金5961.3亿元,分别增长44.1%、41.8%。全省有业绩的外贸主体规模由“十三五”末的540家增加到736家,其中亿元以上进出口企业达39家。
打好“交流牌”,激发开放新活力。高质量举办敦煌文博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旅游节等节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推动敦煌文化以展览、学术、演艺、文创等方式走出去,在促进文明互鉴、文化交流、民心相通上迈出了更大步伐。“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加盟院校达184所。设立海外中医中心或岐黄中医学院16家、孔子学院9所,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50多项。加强与共建友好国家官方智库合作,编撰“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友好关系发展史”丛书。与美国俄克拉何马州、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蒙古戈壁阿尔泰省和巴彦洪格尔省等结成66对国际友好城市。
从未来维度审视,甘肃对标对表“八项行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有美好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出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这对甘肃来说,是新时代的最大机遇和难得契机,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和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畅通对外开放通道上下功夫,在建强用好开放平台上做文章,在拓展开放合作路径上求突破,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热情拥抱世界。
做强通道枢纽,构建立体网络。紧盯通道、枢纽、信息等开放要素,持续改善基础条件,着力构建“陆、海、天、网”立体式开放通道格局。加快构建现代化陆路交通网络,以提升南向联通、衔接“一带”与“一路”为重点,积极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建设兰合铁路、西成铁路(甘肃段)、天水至陇南铁路、武都至九寨沟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谋划实施兰汉十高铁、庆阳至延安高铁等铁路项目。推进连霍高速、京藏高速等国家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加快布局“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实施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工程,推进平凉、临夏、武威、天水迁建机场前期工作。推动开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客货运航线,将兰州中川机场打造成综合性国际航空枢纽。依托兰州、敦煌航空口岸,开辟国际直飞客货航线,促进临空经济发展。加快打造空间信息走廊,高效运营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探索建立以庆阳为龙头的全省算力“前店后厂”一盘棋发展格局。探索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通信枢纽、信息汇集和大数据服务。加快推进国际班列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兰州陆港和兰州新区两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稳定运营,深化兰州、酒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建设兰州、张掖、天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不断优化完善兰州、武威、天水国际陆港的国际物流功能,促进中欧、中亚、南亚公铁联运、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等国际货运班列稳定运行。
做大贸易规模,建设开放经济。深入开展四大行动,大力提升对外贸易质量效益。开展外贸市场建设培育行动。推动兰州、天水跨境电商综试区加强制度、管理和服务创新,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支持市州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开展外贸新业态提升行动。引进和培育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和电商平台,支持内外贸企业通过跨境电商拓展销售渠道、培育自主品牌。支持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在“一带一路”主要贸易国家建立海外仓。开展外贸基地建设行动。巩固提升苹果、洋葱、种子、石油装备、新型材料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培育建设新能源、精细化工、中医药等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支持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中医服务出口基地做大做强,支持敦煌申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开展外贸产品扩量攻坚行动。加快有色金属产业提档升级,鼓励企业走出去合作开发海外资源,推进镍、钴、锂等新能源矿产资源领域投资合作,扩大资源型产品、原材料、中间品进口。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大力拓展“一带一路”和RCEP国家市场,扩大特色优势产品出口。
做深互学互促,开展前沿合作。以接地气、聚人心、低成本、可持续为导向,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小而美”项目建设,推进多领域交流合作。合力打造创新丝路,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培育申报“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持续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前沿领域合作及科技与产业、金融的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合力打造数字丝路,对照国际高标准数字规则,深化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等领域国际合作,在数字产业发展、数字化转型、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方面打造一批合作项目,创建兰州“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合力打造绿色丝路,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治理、循环经济、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荒漠化和沙尘暴防治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合力打造健康丝路,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办好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深化卫生医疗合作,积极搭建国际健康合作平台,办好“歧黄中医学院”和“中医中心”。合力打造廉洁丝路,将廉洁高效作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持共商廉洁伙伴关系、共建廉洁营商环境、共享廉洁发展成果的合作原则,强化对海外投资经营等领域廉洁风险防控,保障各项合作落地见效。
做精文化品牌,讲好甘肃故事。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增强资源要素吸引力,推动人文交流走深走实。大力弘扬敦煌文化,加快建设敦煌学研究高地,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建设,建设敦煌研究院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数据中心,积极开展国际性学术研究活动,促进文明互鉴、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放大平台节会功能,更加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与东中部、东北地区务实合作。创新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全力办好兰洽会、敦煌文博会,充分发挥公祭伏羲大典、美丽乡村论坛等品牌节会平台优势,力争打造成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活动。支持民间交往,加强民间组织往来,积极参与“丝绸之路文化之旅”等国家级品牌推介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文旅交流合作,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夯实民心民意根基。办好“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深化友城发展,拓展交流渠道,加强人文交流和友好往来,完善优化友城布局,加大友城激活、缔结力度,共同办好与海外友好城市周年纪念庆祝等活动。
从实践维度审视,甘肃大力弘扬“丝路精神”,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有信心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行动导向,大力弘扬丝路精神,制定实施贯彻落实“八项行动”更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甘肃贡献。
树牢一种理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就必须树牢开放理念,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这样才能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赢得主动、加快发展。树立全球视野,进一步转换思路、创新方式,善于抓住并扩大外部环境形成的机遇,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工作成效。增强系统观念,坚持改革推动、重点突破,加快制度型开放建设,塑造开放新优势。
完善一套体系。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把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摆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位置,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领导力量,推进责任落实。对照国际经贸规则,加强各项政策、法律、标准、规则对接。加大金融支持,建立健全共建“一带一路”境内外重点项目融资政银企对接机制,引导企业利用“一带一路”沿线资本市场融资。统筹省级专项资金,扶持省内“走出去”重点项目和重要开放平台建设。
守住一条底线。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底线思维,不断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筑牢开放安全屏障。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强安全,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增强综合实力。加强涉外安全管理,深入排查化解各类涉外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因素。
扛好一份责任。坚决扛好扩大开放历史责任,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各领域各环节,切实做到自信自立、开放包容、公道正义、合作共赢,与时俱进深化对外开放工作。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和“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胸怀大局、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以更加积极主动的使命担当、更加务实有效的工作举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