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中国在全球气候外交中的角色
刘振民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
当今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当前最突出的全球性挑战之一,也是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占据着世界外交的重要视野。随着全球化张力持续增高、去全球化趋势显著、集体气候行动势头弱化,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征程进入关键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中国气候外交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实践。中国气候外交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理念,坚持和维护气候外交的基本原则,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向世界展示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全球气候治理:时代的镜子
气候变化风险日益加剧,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社会团结合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习近平主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全球气候治理与全球环境与发展、国际政治及经济紧密相关,是当前最受瞩目、影响最为深远的非传统安全议题之一,气候治理在大国外交关系、国际政治环境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通过,人类在不断探索、搭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进程中已经走过了30余年。尽管发展过程曲折,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仍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球气候治理的基本结构不断演进、制度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为国际法律基础的多层多元且具有韧性的治理架构。全球气候治理的原则和责任分担模式不断演进,达成了以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为根本原则,充分考虑各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以“自下而上”的模式自主决定贡献的国际气候合作基本制度。科学已经证实,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模式和制度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成效,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系列评估报告,本世纪末的全球温升已从4摄氏度轨道转入2.1摄氏度轨道。
习近平主席指出,“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近些年,国际地缘政治、经济环境格局复杂多变、国家利益不断分化,国际气候谈判格局日趋复杂,全球气候治理也面临错综复杂的局面。随着能源、粮食、经济危机叠加,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治理前景信心被削弱、资源投入减少,全球气候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全球气候治理不仅是对当前和未来世代的责任,也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的困境和挑战,国际社会更应当加强合作,携手共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一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多边主义的道路,各国切实履行承诺共同开展气候行动,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措施。二是要积极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体制不断完善,现行的全球气候治理体制总体上是可行有效的,必须坚持联合国的核心和主体地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公平合理、合作共赢为目标和导向,进一步补充完善现有制度。三是要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低碳韧性转型,维持住全球已经形成的绿色发展大势和低碳产业浪潮,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绿色低碳技术突破,助力全球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加速全球绿色产业发展壮大。
元首气候外交:贡献气候领导力,彰显大国担当
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开展元首气候外交增强全球气候治理凝聚力,为推动达成和加快落实《巴黎协定》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以中国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
中国通过与大国加强对话合作形成政治共识,确保全球气候治理进程顺利推进。2015年气候大会前夕,《巴黎协定》磋商一度陷入胶着,中国为此积极开展元首双边对话。中美元首发表了四个联合声明,中国与欧盟、英国、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也达成双边元首声明凝聚共识,为《巴黎协定》的达成铺平道路。习近平主席在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提出了“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凝聚全球力量、鼓励广泛参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照顾各国国情、体现务实有效”的重要观点,展现了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号召各方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奉行法治、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为达成2020年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作出历史性贡献。
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重大不确定性的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多次表明中方坚定支持《巴黎协定》的态度,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做出了“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同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二氧化碳减排、非化石能源发展、森林蓄积量提升等一系列新目标;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中国向国际社会表明了全力推进新发展理念的坚定意志,彰显了愿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的明确态度,展现了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
特使气候外交:宣扬全球气候治理中国理念
作为中国气候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在宣扬和践行中国特色全球气候治理理念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使气候外交以开放的态度、灵活的姿态和创造性的思维开展工作,积极与各方沟通,寻求并扩大共识,向国际社会积极阐述“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方案”,不断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向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国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为应对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提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全球气候治理理念。中国积极提出,应对气候变化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倡导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气候公平正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权益。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合作共赢。面对气候变化威胁,各方应休戚与共。中国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主张各方通力合作,同舟共济,共迎挑战,共商应对气候变化大计,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二是公平正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和应对能力不同,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保障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正是为了维护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公平正义。三是包容互鉴。中国主张各国间加强对话,尊重各自关切,从国情出发制定政策措施,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
气候特使利用双边对话、多边会议和《公约》谈判进程等平台,不断积极阐述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理念。尽管国际力量此消彼长、政治和利益博弈持续,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多边主义、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积极发声、坚定不移地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和国际合作,以“有担当、重实干、广合作”的立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中,中国的全球气候治理理念日益受到欢迎和重视。《巴黎协定》确立的以“国家自主贡献”为主体、“自下而上”的制度安排,正是中国提倡的包容精神的制度体现。气候特使的角色不仅推动中国的气候变化国内行动,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也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为实现全球的碳中和目标做出突出贡献。
民间气候外交:搭建立体、多元、和谐的对话平台
民间气候外交是推进气候政策和行动交流以及气候治理理念融合的重要纽带,对于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提升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民间气候外交可以顺应最新国际趋势,通过开展“自下而上”的民间外交路径着眼于更为广泛的民众,从而与国家总体气候外交更好地衔接。充分动员社会组织、高校智库、民间团体、企业和行业协会等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合作,一方面有利于传播中国气候治理理念、宣扬中国气候行动成效,另一方面也将推动全球气候技术发展、加强经验分享和人员培训,全方位地开展气候领域交流合作。
依托“一带一路”开展绿色产能合作。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将绿色作为“一带一路”的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近年来,中国企业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不断推动“一带一路”绿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等行业的领先优势,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低碳和气候韧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促进相关行业的绿色产能合作发展,为区域内国家未来实现气候友好型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深互学互鉴,开展政策交流对话。作为政府间政策对话的重要补充,“二轨对话”为高端智库和研究机构提供对话平台和交流渠道,增进双方专家和政策支持团队的相互了解,为政策实施和目标设定提供科学建议。例如,中德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二轨对话、中美气候金融二轨对话等机制都为双方加深理解相关政策、相互学习科学知识、交流最佳做法提供了重要机会。
推动气候技术合作,助力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韧性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不可逆的发展大势,国际产业科技合作前景广阔,且具有广泛的利益交汇点。中国一向支持国际气候技术发展,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研发,推动气候技术的国际转让与合作。通过大型论坛、行业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活动,搭建了绿色技术沟通、交流的平台,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绿色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清洁设备更新换代,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强化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