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政治正确”和泛安全化考量正在阻碍经济全球化前途

吴红波  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

近两年,世界局势加速演变,全球性危机交织叠加,发生了不少新的变化。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关注和辩论与日俱增,完善全球治理的迫切性愈发凸显。现就经济全球化、中国作用及中欧合作等分享几点看法。

第一,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

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的人大概都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即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贸易大繁荣,极大地增加了全球财富总量。但是,当人们看到世界经济论坛报告称,“全球亿万富翁的总财富每天增长25亿美元,而世界上38亿人连最基本形式的社会保险都没有”的时候,人们完全有理由对经济全球化提出质疑。

人们不满和质疑的核心关切是,全球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国家差距正在扩大。人们的呼声反映出全球治理体系的缺陷、全球发展红利的分配不均、全球公共产品的缺失等问题。因此,不能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本身。

同时,人们也注意到,有的国家把经济全球化作为国内贫富差距扩大、经济社会政策失灵的“替罪羊”,甩锅推责、内病外治。一个超级大国为了维护霸权,正在大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友岸外包”,践踏了国际经贸规则,搅乱了国际经济秩序。在欧洲,人们则忙着“去风险”“降依赖”,“政治正确”和泛安全化考量正在取代正常的经济逻辑和规则。如此以往,经济全球化前途堪忧。

当人们用着中国的手机、乘着美国的飞机、喝着法国的葡萄酒、吃着巴西的牛排,品尝着埃塞俄比亚咖啡的时候,应该意识到,世界经济高度依存、各国利益深度融合的客观事实没有改变。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不可阻碍的历史潮流。开历史倒车,企图堵别人的路,最终只会堵死自己的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曾表示,脱钩“将全球经济划分为两个集团可能会使世界经济总量大幅度减少1.4万亿美元”。很显然,“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等做法是对经济全球化全局性破坏,完全不符合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

现有治理体系不应推倒重来、另起炉灶,国际社会应通过充分协商,对现有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平、不合理的安排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符合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服务世界各国共同利益,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全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

第二,关于中国扮演的角色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也与各国共享了发展机遇。从肯尼亚的蒙内铁路,到欧洲的匈塞铁路,到印尼的雅万高铁,再到秘鲁的深水港;从苏丹的麦洛维大坝,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到克罗地亚的佩列沙茨大桥,到埃及的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再到牙买加的会展中心,友好合作正在不断结出硕果。

中国向160多个国家提供了发展援助;同150多个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是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推进了《全球发展倡议》。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生效,使全球人口最多、成员最多元、潜力最大的自贸区正式启动。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合作;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全球议题的讨论,先后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贡献了中国的方案。

中国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国际货币基金预测,今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达30%以上。中国发展前景光明,必将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对于“唱衰”中国经济的人,我为他们感到难堪,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预测正确过,却总是乐此不疲。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促进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我们愿与各国携手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三,关于中欧在全球化中的作用

中欧是多极化世界的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具有全球影响力。双方都支持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核心作用,并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完善全球治理。我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也没有地缘政治矛盾。双方的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

经济全球化离不开中欧和其它各国的积极参与,同样,经济全球化的成果也应惠及各方。但遗憾的是,泛化的“国家安全”和“风险”的主张,正在将全球经济“碎片化”并割裂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实质上是“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最后损人而不利己。

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20年来,双方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前不久,中国这个全面战略伙伴被戴上了三顶帽子:“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这就好像是一个绿、黄、红三色交通灯。如果在正常的生活中,三色交通灯同时亮起来,没有任何一个司机敢于开车前行。同样的道理,如果在中欧合作中对中国同时亮起“三重定位”的交通灯,不仅中方感到十分困惑,连欧洲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民众也将陷入思想混乱、无所适从。这个世界上把简单关系复杂化并制造问题十分容易,不少政客们也深谙此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并解决问题却并非易事,但这才是中欧双方真正需要的。

作为全面战略伙伴,中欧双方完全可以搁置这个奇怪的“三重定位”交通灯,在全球治理领域里面增强互信、加强沟通协作,共同为国际社会做好以下事情:

一是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机制,反对将经贸问题工具化、政治化、泛安全化,共同维护开放互信的合作环境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

二是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安全,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推动全球经济早日复苏;

三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取得积极成果,为经济低碳转型、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四是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秉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制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相信只要中欧双方摈弃意识形态的束缚、走出“政治正确”的误区,以团结代替分裂,以合作代替对抗,以包容代替排他,双方就能更好地防范化解风险,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开创中欧合作共赢的下一个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