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风物长宜放眼量

——对中欧关系的几点思考

 

邓励 外交部副部长

 

 

2022年11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正式访问的德国总理朔尔茨时表示:中欧关系关乎全球格局稳定和亚欧大陆繁荣,值得双方努力维护好、发展好。中方始终视欧洲为全面战略伙伴,支持欧盟战略自主,希望欧洲稳定繁荣。形势越是复杂困难,中欧就越要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对话合作。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巴厘岛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时再次强调:作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两支重要力量,中欧应该坚持独立自主、开放合作的精神,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中欧已经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双方应该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共同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应对全球性挑战。

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二十大后对中欧关系作出的系列重要表述显示中国对欧政策保持高度稳定性和连贯性,说明中方始终本着诚实和善意发展中欧关系,坚持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定位,致力于打造更具全球影响的中欧关系。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冠疫情尚未结束,地缘冲突、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通胀等接踵而至。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个别国家奉行单边主义,热衷搞集团政治和“小圈子”,世界存在被重新推向分裂和对抗的严重风险。面对国际局势中的困难挑战,一些人对中欧关系前景感到悲观,甚至恶意唱衰、干扰破坏中欧关系,让不少长期致力于中欧友好合作的各界人士深感忧虑。中欧关系向何处去,双方能否克服挑战,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双方必须回答的问题。我认为对中欧关系要历史地看、辩证地看、宏观地看、发展地看。

当前国际社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中欧关系也在经历波折。这不是第一次。中欧建交47年以来,能踏过坎坷,交往由少到多,合作由小向大,年贸易额从不足30亿美元增至如今突破8000亿美元,原因在于中欧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当前,欧洲面临的安全、经济、民生等紧迫挑战不是中方造成的,更不是通过搞坏中欧关系能够解决的。相反,顺畅的中欧合作是欧洲克服困难的助力。从抗击新冠疫情到应对气候变化,从稳定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到维护国际和平安全,中欧之间的共同利益始终在那里,可能被喧嚣遮盖一时,但不会消失

中欧之间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不同,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新中国1949年建立以来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点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关键是要包容差异、相互尊重。这也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有一位外国驻华使节曾对我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说明中国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也说明这条路只适合中国自己。翻翻世界历史,像中国这样不搞制度输出的大国有几个?这么多年又是谁一直试图向中国输出意识形态?所以欧盟把中国定义为“制度性对手”,让人莫名其妙。制度对比客观存在,比的是哪种制度更适合本国国情,更能促进稳定繁荣和民生福祉,更有利于世界和平。制度对比如田径赛,比更快更高更远,如果把它变成拳击,以打倒对手为目的,就回到了“丛林法则”时代。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欧洲积极参与了这一过程,既是中国发展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大批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取得了辉煌业绩,这是一个相互成就的成功故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联盟,中欧已经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以德国为例,2021年宝马、奔驰、大众三大车企在华销量占其全球销量40%。今年第三季度,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长近40%,每5辆生产出来的车中有2辆是中国消费者买走的。11月初举行的第五届进博会吸引了欧洲36个国家的600多家企业积极参展,占全部参展企业的五分之一以上。大量欧洲企业纷纷加大对华投资,展现了中欧经贸互利共赢的吸引力和潜力。正如德国总理朔尔茨所言,支持经济全球化,反对“脱钩”,符合欧洲企业和民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多次郑重承诺不扩张、不称霸,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坚定的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坚决反对为了一己私利挑战破坏公认的国际规则。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欧洲对扩张和战争有着切肤之痛。多边主义是中欧的共同语言。中欧都主张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当今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欧作为亚欧大陆两端的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携手合作,反对阵营对抗,致力于稳定国际秩序,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是双方及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之所在。中方希望欧洲保持多极世界的重要一极地位,展现战略自主,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发挥独立自主的建设性作用。

 

 

越是纷乱嘈杂,越需要冷静思考,把握方向,勇于担当。当前中欧关系尤其需要凝聚合力,挖掘潜力,增强动力,克服阻力。

中欧拥有众多沟通渠道和交流机制,中国同欧盟机构之间对话机制就超过60个。双方要以元首外交为引领,以机制性交往为依托,保持及时顺畅有效沟通协调,不断增信释疑,凝聚战略共识,减少误解误判。中欧要加强教育、文化、旅游、语言、青年、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进一步便利化双方人员往来,夯实中欧友好的民意之基。双方要共同反对“标签化”“污名化”“政治化”,为交流交往排除干扰。

要继续充分发挥互补优势,相互成就,共同发展。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中欧开放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继续做大共同利益“蛋糕”,既要加强经贸、投资等传统领域合作,也要在金融、能源、科技创新等新领域积极开拓。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欧各自发展重点。要进一步发挥中欧绿色、数字两个高层对话机制作用,挖掘新能源、信息通讯、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领域潜力,打造中欧合作新“增长极”。中欧同为重要国际发展援助方,可以更积极地开展三方合作,共同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早日实现。

中欧需要以团结协作应对日趋严峻的全球性挑战,旗帜鲜明抵制阵营对抗旧思维,反对制造“新冷战”。要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反对经贸科技交流政治化、武器化。我们要把经济的互补与相互依赖,打造成供应链安全稳定的保障。增强供应链稳定互信,推动世界经济朝着更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共同为世界经济注入宝贵的信心和动力。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带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优越,为各国美美与共、和谐共生树立榜样。

要从中欧关系历史发展中汲取智慧,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对话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以中欧关系稳定性应对国际形势不确定性。以建设性态度追求最大公约数,以开放心态促进务实合作,切实尊重彼此重大核心利益。坚持对话协调,排除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等因素干扰,不搞“麦克风外交”,为双边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