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顾学明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大方向没有变,国际格局“东升西降”的态势没有变,共建“一带一路”仍面临重要机遇。共建“一带一路”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将伴随我国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服务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共建“一带一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开拓新空间

  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作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新探索、新实践,共建“一带一路”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向聚合,相融并进。

  (一)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双循环更畅通发展

  从中国倡议通达全球成为共识。“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发展愿望,有力激发共建国家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促进共建国家畅通自身内外循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无到有、由点及面,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成果文件,已成为各方积极对接的发展平台。截至2022年2月初,我国已与148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更多国家支持、拥护中国的发展倡议,畅通了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

  从陆海通道通达世界经脉网络。“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各国只有开放包容、互联互通,才能相互助力、互利共赢。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把“互联互通”作为重要目标,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框架,构建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完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布局,不仅广泛造福共建国家,还打通了我国中西部地区联结世界的通道,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做增量。

  从打通痛点堵点畅通全球市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统筹国内国际,致力打通国内与国际市场循环发展的堵点和痛点,将我国经济发展更深程度融入全球市场,并进一步反哺培育国内消费市场,这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人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全球流动,构筑更高开放水平的区域产业链、科技创新链和全球供应链,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实现国内市场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相互促进,推动整个世界经济快速复苏。

  (二)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双循环更动力强劲

  机制建设取得新成效。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凝心聚力,深化合作。中国与各方积极发挥双边合作机制作用,贸易畅通工作组、投资合作工作组,以及服务贸易、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建设有条不紊。多边与区域合作不断强化,自贸区网络再添新成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实施,中国与东盟、上海合作组织、非洲联盟等地区组织合作捷报频传,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大图们倡议经济合作成果丰硕,推动“一带一路”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合作形式进一步多元、合作机制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经贸合作取得新突破。9年来,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注入持续动力,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2013-2021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11万亿美元,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5%提升至29.7%。在疫情背景下,众多沿线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经贸合作仍展现出健康活力,不仅助力各国经济复苏回暖,也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拓展了宽广的外部空间。

  数字经济取得新进展。9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在5G、数字经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开拓合作,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快速发展,丝路电商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商品贸易,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与22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合作机制,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快速发展,一批海外仓建成并投入运营。2021年11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这也是继2021年9月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之后,中国在数字贸易规则领域的又一“入群”举措。

  创新驱动打造新引擎。9年来,随着中国产品、装备、工程走到海外,中国企业也开始在技术、规则、标准、知识产权上发力,进入到“心脏”“大脑”这些关键领域。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新丝绸之路”建设朝气蓬勃。北斗相关产品已覆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各国提供最先进、精准和全方位的时空信息服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正积极运用北斗系统探索智慧城市建设。

  (三)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双循环更行稳致远

  国际抗疫合作稳步开展。疫情阻碍了人员往来,但阻隔不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抗疫国际合作。中国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扩大医疗援助规模,有序开展医疗物资出口,进一步凸显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中欧班列不间断发行,运送抗疫物资,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生命通道”。中国先后向150多个国家和10余个国际组织援助抗疫物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1亿剂疫苗。持续的付出也得到积极的反馈,东盟国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是对该地区提供疫苗支持力度最大的国家。国际社会普遍赞赏中国对各国的抗疫援助和支持,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营造普遍友好的国际氛围。

  绿色创新合作稳健拓展。“一带一路”倡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合作,推动低碳、环保和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绿色发展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创造更多合作机会。2021年,中国与31个合作伙伴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并率先宣布出资15亿元人民币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深化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合作。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不仅带动了国内节能环保事业发展,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低碳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开放安全保障稳妥有效。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双循环绝不是自我封闭,也不是各地区的小循环,更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放弃国际分工与合作,而是通过强化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高水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意味着中国由以往的被动参与国际循环转变为主动参与,既为国际大循环提供稳定“锚”,赋予国际循环新动力,也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立了“安全线”,掌握对外开放主动权,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统筹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共建“一带一路”



  新形势下,统筹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优化新时代背景下全球治理的有益探索,是对现有全球治理机制的补充和完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国际大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能够推动形成我国经济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一)聚焦新发力点

  推动形成内外需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市场层面优势互补、互通有无,提升跨境物流能力,促进国内外市场更好联通。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强化贸易领域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和业态创新,推动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贸易与双向投资、贸易与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绿色贸易,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发挥好重要展会平台作用,推动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放大综合效应,与世界共享中国大市场,不断满足产业升级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推动形成市场相通产业相融的良性循环。欢迎多边和各国金融机构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投融资,鼓励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通过多方参与实现共同受益的目标。释放内需潜力,把强大国内市场打造成自身发展的主引擎、共同发展的加速器。高质量“引进来”,通过不断扩大市场准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让外商在中国安心、放心、有信心。高水平“走出去”,推动我国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打造更加开放、更具韧性、更有活力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推动形成创新相促规则相联的良性循环。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促进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的有效衔接,注重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有效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二)塑造新结合点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统筹现有双边、多边环保国际合作机制,同参与国绿色发展及生态环保规划对接,为推动共建国家生态环保合作与绿色发展提供新渠道。强化在交通设施和经贸产业园区建设中的生态环境治理,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推动绿色制造业和绿色服务业发展,拓展与各国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创新绿色金融在产能合作不同领域的应用,引导资金向环境友好型产业流动。

  推进数字丝路合作。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上实现新突破。推动“一带一路”跨境数据流动,更好发挥数据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建立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各类数字园区,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园区和产业集群,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丝路电商”,推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基于数字技术推动形成“丝路文化”传播优势,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守护人类健康安全。继续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全球公共卫生专业性多边机构的重要作用,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促进全球医药物资可及性与便利性;继续加强公共卫生科技研发交流合作,建立技术攻关高效联动协作机制,加快推动溯源、检测、药物、疫苗研发生产合作,加强公共卫生经验交流推广;继续加大援助力度,协助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抗疫防疫,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卫生领域的物资及技术援助,筑牢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拓展创新丝路空间。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升级版,加强卫生健康、农业、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开展科技抗疫国际合作行动,加快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构建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大平台,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

  (三)打造新支撑点

  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内重在保障发展、改革、稳定,对外重在谋求和平、合作、共赢。坚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对“一带一路”项目进行安全、政治、经济、债务、生态方面的综合评估,落实风险防控制度,加强海外项目安保投入,全面提升抗风险和危机应对能力。坚持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各国团结应对挑战,促进经济社会复苏,释放发展增长潜力。

  坚决捍卫多边主义,积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坚决捍卫多边主义,坚定不移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惠民生工程提升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有效管控分歧,稳妥处理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的矛盾和杂音,在抗疫合作、绿色发展、气候变化等方面寻求共同点,继续扩大三方或多方市场合作,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吸引金融机构、多边开发机构参与,健全“一带一路”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当今世界正进入动荡变革期,给各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同时,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我们既要看到共建“一带一路”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更要看到“一带一路”充满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前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朝着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坚定前行,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新天地,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新机遇,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