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荣损与共 同创未来
杨健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前中国驻文莱大使
当马来西亚外长巴达维1991年邀请中国外长钱其琛出席那年7月20日第24届东盟外长会开幕式时,彼时的国际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那个时刻,苏联接近解体,柬埔寨问题仍有待全面解决,东盟只有六个成员,中国尚未同文莱建交。而且,中国与东盟这个成立于1967年的组织交往不多,互信不足。然而,当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领导人都看到了发展双方友好关系对自身的重要性,做出了开启对话的历史性决定。这是一种战略远见的体现。
三十年来,中国东盟关系在政治、经贸、安全、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双方互动之频繁、合作之密切、成果之丰硕超出了世人想象,给中国和东盟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福利。
三十年后的今天,国际形势又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与东盟都面临在新的挑战下如何继续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国家发展繁荣的严峻课题。此时回顾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的合作进程,也许有利于双方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出发。
同历风雨 共见彩虹
过去三十年,无论是东盟还是中国,无论是中国—东盟合作还是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机制,都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
东盟1967年成立之时有五个成员,文莱1984年独立后加入。上世纪90年代,东盟先后接纳了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使东盟成为覆盖整个东南亚的区域组织。东盟创建了符合地区特点的“东盟方式”,通过对话与合作改变了东南亚地区战乱不止的状况,促进了该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1992年,东盟通过《新加坡宣言》并制定《加强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15年内即2008年之前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最终,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02年正式启动。2003年,东盟决定建立东盟共同体。2007年,在东盟成立40周年之际,东盟领导人决定加速共同体建设进程,于1月签署了《关于加速于2015年建立东盟共同体的宿务宣言》。同年11月,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东盟宪章》,该宪章于2008年12月15日生效,确定了东盟的法律地位和机制框架,为东盟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2015年,包含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三个支柱的东盟共同体如期成立。东盟并在2015年通过了《2025年东盟共同体愿景》。
在促进内部一体化的同时,东盟还在构建区域合作机制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东盟同多国建立了对话伙伴关系。截至目前,东盟有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新西兰、俄罗斯、美国10个对话伙伴,有挪威、巴基斯坦、瑞士、土耳其4个部门对话伙伴,还有智利、法国、德国、意大利4个发展伙伴。
1994年,为了在大国和东盟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关系,并促进与东南亚关系密切的大国之间的交流,东盟创立了东盟地区论坛。该论坛目前已有27个成员,有涵盖一轨和二轨的多个会议机制,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安全对话平台。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在马来西亚举行10+3非正式领导人会晤,开启了东亚合作进程。1999年,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发表《东亚合作联合声明》,标志着10+3合作的机制化。2007年,《第二份东亚合作联合声明》重申10+3进程仍将是以东盟为主导的建设东亚共同体长期目标的主渠道。2017年,10+3合作20周年纪念峰会发表了《马尼拉宣言》。目前,10+3合作机制有65个,合作领域覆盖各个方面。
2005年,在东盟推动下,首届东亚峰会在吉隆坡举行,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6国领导人与会。美国和俄罗斯于2011年正式加入东亚峰会。
为促进东盟同对话伙伴之间的安全与防务合作,东盟于2010年同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新西兰、韩国、俄罗斯、美国八国启动东盟防长扩大会。东盟防长扩大会自2017年开始每年举行。
东盟先后同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分别构建自由贸易区。2012年,东盟同上述六国达成共识,开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经过多轮谈判,RCEP于2020年11月由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5国签署,并为印度保留了开放的大门。
东盟经济近年来非常活跃,多个国家实现持续快速增长。2019年,东盟GDP达到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历程可以用持续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增长来简单概括。从开放沿海地区到开放内陆中心城市,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共建“一带一路”到举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再到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除了经济改革,中国还进行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从2010年起,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破100万亿元大关,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4.7万亿美元,估计占世界经济的比重17%左右。中国已经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同东盟关系三十年来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1996年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1997年双方确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02年,双方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3年,中国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2008年,中国首次任命驻东盟大使。2011年,中国—东盟中心正式成立。2012年,中国驻东盟使团成立并派驻大使。2018年,中国和东盟共同发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
中国同东盟于2002年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就建立自贸区开展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于2010年如期建成。2019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从2004年起,中国同东盟每年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从2009年起,中国一直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在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和双向投资逆势增长,东盟超过欧盟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双方贸易额是1991年的86倍。
中国和东盟共同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双方曾共同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共同面对“非典”、海啸以及如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在每一个艰难时刻,中国与东盟都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彰显了双方合作的紧密与韧性。
中国和东盟三十年关系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正如世界上所有的邻国,中国和东盟作为邻居一路走来也不免时有磕碰。文化差异造成误解,走动多了产生摩擦,历史恩怨时时发酵,尚未解决的领土和海域划界争议一再牵动民众情绪。幸运的是,每次中国和东盟关系遇到困难,双方最终都能回到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的道路上来。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中国东盟关系经过三十年风雨,“已臻成熟稳定”。
可以说,东盟向中国伸出友谊之手拓展了自身发展的空间和机遇,中国对东盟“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真诚交往促进了中国周边环境的稳定和国内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对东盟的高度重视和紧密合作也带动了其他国家同东盟关系的发展,提升了东盟的国际地位。中国东盟合作不仅实现了双赢,还促进了东亚区域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了亚洲的整体发展。
荣损与共 同创未来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表示中国愿同印尼和其他东盟国家共同努力,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是习主席第一次提出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显示了东盟在中国外交中的优先地位。
中方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也有人对这一理念有疑问,甚至提出质疑。然而,仍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危机以一种极为严酷的方式揭示,当今世界,无论身处何方,人类的命运确确实实紧密相联,没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以邻为壑有害无利,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以及各种消极噪音,曾经多次共历风雨、彼此深度理解的中国和东盟用实际行动在2020年谱写了携手抗击疫情、合作复工复产的成功篇章。当中国突遭疫情袭击时,东盟国家的领导人、政府、民间人士和机构纷纷向中国表示同情和支持并提供援助,2月15日东盟发表的抗疫声明专门对中国应对疫情的努力表示真情支持。2月20日东盟还同中国举行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决定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其负面影响。当疫情在东盟国家蔓延时,中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军队、企业、民间机构向东盟国家提供了大量医疗物资援助。中方同东盟国家召开多场专业视频会议分享抗疫经验,并向多个东盟国家派出医疗队。中国还同印尼等国开展疫苗合作,向多个东盟国家提供疫苗援助。
为了减少新冠疫情给双方经贸合作带来的损失,中国同东盟国家建立人员“快捷通道”和货物“绿色通道”,努力推进“一带一路”及其他合作项目。中老铁路建设在疫情防控期间取得重大进展,雅万高铁3号隧道顺利贯通,中国南通至越南河内的长三角至东盟国际货运班列首次开行,中国新加坡互联互通项目金融合作辐射至中国西部七省区,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决定推动澜湄合作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对接。
正是由于中国和东盟不畏艰难、共同奋斗的决心和行动,双方贸易额在2020年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逆势增长6.7%,达到创纪录的6846亿美元,而东盟也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中国对东盟全行业直接投资143.6亿美元,同比增长52.1%,而东盟对华投资也实现了增长。
2020年11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发表《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21-2025)》和《中国—东盟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宣布2021年为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双方并决定商讨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展望未来,中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拥有年轻人口、丰富资源及巨大市场的东盟,其发展潜力将进一步得到开发。中国东盟合作必将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不可回避的是,除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困难,中国与东盟同处的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给地区和平和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具有全球影响的中美关系陷入建交以来最为困难的局面。中方已多次表示愿本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同美国共同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然而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能否回归理性仍不明朗。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的声音在一些国家有所上升,某些势力出于零和思维破坏国际贸易秩序,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更多困难。气候变化使得自然灾害更加频繁,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可能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灾难。
经过多年交往,中国同东盟之间的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双方仍缺乏充分的信任。尤其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东盟一些国家感到压力和不适,加之域外势力的介入使得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
应对上述挑战,没有一项不需要中国和东盟的共同努力。中国和东盟是分不开的邻居,双方利益紧密相联。
展望未来,双方应首先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对中国来说,下一步是要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包括东盟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合作。对东盟国家来说,无论其发达程度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是首要课题,而中国是他们最可靠、最有力的合作伙伴。尽管双方存在分歧,然而为了各自的国内发展,为了中国和东盟各国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维护和巩固一个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是双方重大共同利益所在。
在东盟共同体成立的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题为“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的演讲,提出亚洲国家要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邻居不可选择,但未来可以选择。亚洲的未来取决于中国、东盟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选择。中国同东盟开展与时俱进的合作,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亚洲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是中国和东盟的共同利益、共同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