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均处于“新常态”


       2015年对世界经济将是一个不确定性上升的多事之秋。由于面临各种风险与挑战,总体将呈现亚健康与弱增长态势,并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常态”。
一、中低增长成为“新常态”下世界经济主要特征
       回顾2014年,世界经济发展并未脱轨,但增速低于预期。美欧日经济,尤其欧元区和日本经济,都出现季度性收缩。“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表现差强人意,俄罗斯和巴西等经济增长滑落。大宗商品价格受需求疲弱和美元走强的影响而持续走低,油价则因供大于求与OPEC力保市场份额而不减产保价、以及美俄地缘政治博弈而急剧下挫,引发俄罗斯等资源出口型国家币值暴跌,资本外逃,恐慌蔓延。2015新年伊始,因诸多利空因素影响,国际油价破位下挫,俄罗斯的卢布保卫战暂时胜收,但卢布前景依然严峻。
       2015年,世界经济总体上可望维持温和增长势头。据联合国《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前景》报告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3.1%,高于上年0.1个百分点,2015年和2016年将分别增长3.5%和3.8%,好于危机以来的平均增长值(2007-2011年为2.7%),国际贸易增速将回到4.5%和4.9%,也好于危机以来的平均增长值(2007-2011年为2.5%)。这与IMF近期预测基本一致。
       具体而言,世界经济形势存在的主要亮点有: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如中国、印度、印尼和黑非地区。美国和英国经济复苏势头不错。加之宽松货币政策、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都将推动2015年全球经济向前发展,并支撑全球经济避免陷入衰退。特别是亚洲地区以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为推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将启动,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投资发展加速,将加强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地区投资增长,促进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由于刺激性复苏结束,调整性回落开始,周期性扩张未临,所有经济体都艰难跋涉在结构调整与发展转型之中,潜在经济增长率普遍下降,发展缺乏新动力与新活力。此外,美联储将择机升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持续走低,新兴市场经济发展风险上升。欧洲央行超规模量宽,也将引发新一轮降息与货币竞相贬值潮。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分化将加剧国际经济环境复杂性,引发金融经济乱象。“一松一紧”的货币政策将使新兴市场受到冲击,处境尴尬。近期国际油价暴跌触发卢布跳水,通胀飙升,资本外逃,市场恐慌,其他新兴市场也难置身其外。
二、分化发展是“新常态”下世界经济主要趋势
       当前,整体处于“低温”状态下的世界经济增长“冷热不均”。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经济复苏较为强劲。据IMF最新预测,美国经济继2014年增长2.4%后,2015年将增长3.6%,为七国集团之首。且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可望持续,有所加速。但在重整制造业、教育改革、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改革两党“府院之争”等重要问题上难有进展。
       日本经济稍有起色但仍步履艰难,IMF将其2014年增速调低至0.1%,2015年增速修低为0.6%。“安倍经济学”第三支箭避重就轻,形同虚“射”,只得回到第一、二支箭,重拾财政扩张、货币贬值的老路。日本经济似乎正在进入第三个“失去十年”。
欧洲经济较危机时期有所好转,但复苏低迷。2014年欧元区经济增速仅为0.8%,2015年,IMF预测将微升至1.2%。实施量宽政策虽可缓解流动性问题,但结构性与制度性制约因素未除,今后可能面临如同日本“失去十年”的危险。事实上,2015年欧洲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政治关系上均面临严峻挑战,欧盟甚至可能面临分裂考验。美国智库
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增长依然高于发达国家,但内部发展明显分化。非洲经济增势相对强劲,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依然位居全球最快地区。据IMF预测,2015年萨哈拉以南非洲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分别增长4.9%和6.4%,高于新兴市场4.3%平均增长值,更高于发达国家的2.4%,是世界经济的亮点所在。“金砖国家”发展成色差异凸显,中国和印度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IMF最新预期,2015年中国和印度经济将分别增长6.8%和6.3%。而国际机构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前景,认为中国经济处于再平衡中,正探索在可控范围内放缓经济增长,以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巴西和俄罗斯经济发展相对困难,尤其俄罗斯受油价下跌和美欧制裁影响,2015年经济衰退几成定局。IMF预测,2015和2016年俄罗斯经济将分别下降3%和1%。普京总统本人也承认,俄经济2014年增长0.6%,最坏情况下会在两年内走出困境。
三、新常态下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双引擎”态势
       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企稳,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放缓,使世界经济回归双引擎时代,但有两个国家必须高度关注:美国和中国。
       一方面,美国经济在发达国家中一枝独秀,中国经济则鹤立于新兴市场中;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最大,改革成果最明显,中国则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最到位,改革与创业的决心最大。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将由以美为首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引领的新兴市场共同牵引。据IMF估计,2014年按美元汇率计算,中美经济分别占全球产出的13.4%和22.4%,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30.5%和22.3%。2015年,中美经济将分别增长6.8%和3.5%,仍是新兴市场和发达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将与2014年接近。
       未来,随着美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强劲增长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将上升,中国经济增速虽放缓但规模效应凸显,依然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IMF预测,未来五年(2015-2019年)按美元汇率计算,中国与美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分别达到21.7%和19.9%。只要美国经济不出大麻烦,即使欧元区或日本经济低迷,其负面影响仍可控。在新兴市场,只要中国经济能维持7%左右的中高增长,即使一些新兴经济体暂时衰退,新兴市场经济整体上也不会出大麻烦。因为,中国需求将支撑大宗商品价格避免过渡下跌,中国投资一定程度上可抵御美联储升息引发的资本撤逃冲击。关键是,中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定力,稳中求进,促增长,加快改革和转型升级,以平常心应对新常态,这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
四、新常态下全球经济发展风险不容小觑
          新常态下,各国经济均处于亚健康状态。与中国经济类同,世界经济也面临刺激政策退出的“消化期”,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阵痛期”,增速由中高向中低的“换档期”。三期叠加使全球发展环境异常复杂,深陷“四高、四低、四分化、三失衡、三博弈”的困境之中,即:高失业、高债务、高龄化、高杠杆;低需求、低价格、低通胀、低增长;发展分化、政策分化、社会分化、格局分化;虚拟与实体失衡、供应与需求失衡、投资与投机失衡;规则博弈、模式博弈、制度博弈。这是过去任何一次周期性调整均未发生的新常态。
       导致全球经济潜在增长率放缓的主要原因:首先,金融危机后遗症尚难根除,如高负债、高失业、高赤字等危机后续影响依然存在;第二,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共同问题,养老负担与适龄劳动力减少,使潜在增长率持续放缓;第三,中短期内难有重大技术突破,提升劳动生产率后继乏力。这些利空因素将拖累全球潜在经济增长率,使各国经济增长轨道普遍下移,中短期难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五、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仍是全球经济主要引擎
       改革开放35年中(1978-201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中国经济规模已由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第二位,商品贸易和制造业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但一国或地区经济在经历持续高发展的“黄金期”后,通常都会进入由高向中低增长的艰难“换档期”。近三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12年和2013年经济增长均为7.7%,低于过去30年的平均值,2014年进一步放缓到7.4%,未来或许增速持续放缓。由高增长转为中高增长,将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
      但是,与世界经济增长比较,中国经济增长仍处领先位置。据IMF估计,2014年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分别增长3.3%和3.1%,发达国家经济和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分别增长1.8%和4.4%。与之相比,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虽减缓到7.4%,仍遥遥领先于世界经济增长,更高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及其他新兴大国。2014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由上年的12.7%升到13.3%,尤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达30.4%,依然是全球第一大引擎,超过美国的22.3%。在世界经济普遍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能保持7%以上的增长,是中国政府采取“强改革、微刺激、调结构、惠民生”等措施、发展方式转型的结果,来之不易。
       在新常态下,过去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诸多优势现已弱化,有的则成为制约瓶颈,如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环境红利。“旧常态”下以透支生态、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已到尽头,未来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将是人才红利、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红利、创新红利、法治红利等。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将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方向调整,经济发展动力将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整个经济将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旧常态”将被以人为本、均衡协调、绿色发展的“新常态”所取代。经济增长以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增加为主要目标。总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会“下台阶”,但发展质量要“上台阶”。正如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我们所说的发展,是就业和收入增加的发展,是质量效益提高和节能环保的发展,也就是符合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这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