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中国人权事业的成就、立场和主张

柳华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2020年10月24日,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的日子。《联合国宪章》的序言开篇即宣称“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70多年来,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变,而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交通通讯等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各国保障和实现人权的条件和可能性是前所未有的,成就、挑战和机遇并存。但是各国前进的步伐并不相同。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逐渐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令世人瞩目。

一、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2016年8月22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人类发展体现在收入与减贫、健康、教育和政治社会参与等各方面。
  20世纪70年代末的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极大地释放了增长潜力,带来了持续30多年的年均近10%的高速经济增长,这对促进中国的人类发展至关重要。1980年时,中国处于改革开放之初。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测算,当时中国还属于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在1995年成为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在2010年后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开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从2011年开始,中国成为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在1990年尚属于低人类发展水平组别的47个国家中,中国是唯一跻身高人类发展水平组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取得了高速发展。
  不同年份作为时间节点的重要意义彰显的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2020年则又是一个必将载入史册的不平凡的年份。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贫困是保障人权的根本性障碍。按照2010年的贫困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7.7亿人减少至2019年的551万人。中国即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第一次消除绝对贫困,这是对世界减贫事业的巨大贡献,是中国人权史上的历史性成就。
  2020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之年。“小康”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诗经》。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在设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引用了“小康”这一概念。党的十八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绘制了蓝图,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教育现代化,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性成就,意味着中国的民生福祉达到新境界。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计划,完成“十三五”规划标志着中国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座丰碑,同时为新的“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从“十一五”规划纲要开始,保障人权就明确地成为五年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从2009年4月颁布实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开始,中国政府一共制定实施了三个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0年也是第三个计划——《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近年来,中国人权发展亮点很多。2019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上升至10410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9074美元的平均水平,而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200美元。2019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比1978年降低35.7个百分点。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3岁,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社会保障能力是衡量一国人权状况的重要指标。中国已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目前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近13亿。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在人权领域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就。中国人权事业处于有计划、有步骤、快速发展的时期。
  2020年是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积极、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保障人民生命权和健康权之年。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巴切莱特2月27日在人权理事会会议上指出,疫情严重威胁着全世界所有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这一健康危机是对社会坚韧程度的考验,而人权框架是一个重要的标杆。面对这一人类未知的、自二战结束以来影响最大的新型流行性疾病,中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全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通过科学战疫、依法战疫,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的胜利。中国迅速控制了疫情,挽救了病患,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承担国际责任,积极提供国际卫生领域的公共产品。中国的决策和行动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时间的检验,妥善应对了疫情,有力保障了人权。
  2020年是中国人权法律保障的新突破之年。在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中国2020年的“两会”在推迟两个多月后顺利召开,这是中国政治领域的大事。“两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5月28日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这是中国法治事业的里程碑,必将载入史册。《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同时,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全面涉及婚姻、家庭、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等不同领域的权利保障问题。可以说,《民法典》是人权保障的基本法典,影响深远。

二、中国的人权立场和主张

  中国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统一,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人权保障则是中国发展的主流价值和基本目标。尊重和保障人权,不仅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也写入了中国《宪法》,是中国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是重要的宪法原则。
  中国文化有显著的整体性思维的特征,我们不会简单地去讲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有没有人权”、 “人权好还是不好”,而是把人权置于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具体的国情和实践中去考察。人权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与法治、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国发展道路的三个基本维度。
  1991年11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首个《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从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出发,首次确立了“生存权、发展权是中国的首要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都是“大概念”(umbrella rights),有着动态发展的、丰富的内涵。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生存权、发展权仅仅理解为低水平的经济和社会权利保障,它们实际上包括了全面的人权保障的内容,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也包括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只是更加突出了发展中国家实现人权的独特视角和历史特点。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正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保障和实现更加丰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推广其人权话语、政治理念和制度,不愿承认、不愿意谈发展权,甚至否定发展权的法律性质。但是,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确认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此后联合国一直在坚持推动发展权的实现。
  中国特色的人权观中强调个体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统一。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中国政府的应对举措彰显了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势,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观念的特点和长处。健康权和生命权往往表现为个人人权,但是在流行性疾病来袭的时候,它们更多的体现为公共卫生问题,体现为集体人权的属性和特点。在科学防疫和依法防疫的过程中,适当限制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为整个社区或者城市带来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保障,这是典型的以整体性观念平衡和全面理解人权、真正促进和保障人权的实例。中国人优秀的利他和集体主义传统,在海外华侨华人身上也有生动的体现。2020年4月14日,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表示,华人社区起到了保护澳大利亚的作用;华人遵守纪律,充满协作精神,积极行动起来挽救生命,值得所有人感谢。新冠肺炎疫情是世纪性的流行性疾病,中国政府坚持生命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不放弃任何一个人,不论男女老幼,不论患病严重程度,不论国籍,只要在中国,都给予全力救治。中国政府和人民团结努力,不仅在战胜疫情方面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更生动书写了中国人权事业新的历史篇章,彰显了中国特色人权观和人权道路的特点与优势。
  中国是第一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在办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时,也积极思考并参与全球治理,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高度重视联合国发展议程的制定和实施,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中国与其他国家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中国的立场和主张是建设性的,是通过开展对话和合作,通过夯实发展基础来真真切切地关心和促进人权。
  当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仍然存在。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全面加强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人权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实现人权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进程。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人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体现了我们对于发展人权事业的坚定信心、客观态度和执着追求。

三、中国积极推动全球人权治理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国没有“自扫门前雪”,而是从一开始就以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联系与合作,及时分享信息、开展合作。
  中国在第一时间检测出病毒、确认了新型病毒的出现、完成其全基因测序,并与世卫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毒,中国首当其冲,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果断决策,有效应对,及时扼制了疫情的发展和蔓延,率先取得战疫的阶段性、整体性胜利。同时,中国的国际合作一直是进行时,而且随着难能可贵的经验的增多,在不断为国际社会应对疫情提供人力和物力帮助的同时,更提供了科学防疫的知识和经验。疫情是对世界范围内人权事业的巨大挑战,而中国是应对这一挑战、缓解疫情威胁、开展国际协调和合作的积极和关键的力量。从人权的角度看,这是中国对人类生命健康、世界人权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世界正在前所未有地面临疫情以及由疫情引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困难和挑战。联合国所倡导的和平、发展和人权,都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除了原有的战争和武装冲突、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等之外,国际体系和国际法本身也同时面临被漠视或者破坏的情况。综合国力最强的发达国家美国越来越不负责任,大言不惭地鼓吹“美国至上”,不断退出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包括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明显地表现出霸权主义对正常国际秩序、国际经济发展、各国主权与发展利益等的威胁。而且,美国的单边主义、霸凌行径正在走向极端,直接威胁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安全、发展和人权,可以说是逆历史趋势而动。世界一体,人类在同一艘船上,这已是全球化时代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支持为亟需加强全球治理的世界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和主张被实践证明是科学、有预见性的,是符合国际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的。
  人权是个好东西,而正因为其抽象性和感召力,容易被利用成为外交施压、政治斗争的工具,也会产生一些借人权之名、干扰特定国家和地区正常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的“人权陷阱”。2020年7月17日闭幕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十四届会议期间,再次出现了人权政治化和政治对抗的情况。英国等20多个国家发表一个联合发言,无理要求中国重新考虑是否推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国家安全法;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也毫不意外地发表了涉华错误言论,攻击中国。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发言人做了严词驳斥,古巴代表53个国家也在会上做了共同发言,明确支持中国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立法,及时、有力回击,压倒式驳回美、英等西方国家在理事会搞人权政治化操弄的错误行径。英美等国违背了《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与作为联合国人权主流化和机构改革成果而成立人权理事会的初衷和设想背道而驰。人权理事会的工作规则和制度强调非政治化、非选择性、非对抗性,但是美国等部分西方国家将人权作为政治工具、搞双重标准、不尊重事实和国际规则的情况屡屡出现,相当程度上干扰了人权理事会的工作,影响了国际人权机制应有作用的发挥。包括人权理事会在内的联合国各机构、其他国际组织如何有效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向前发展,目前来看是困难重重。疫情之下,国际人权机制现场开会都变得困难,财政预算不足又雪上加霜,个别西方国家缺乏开展国际合作的负责任的态度,令国际人权事业发展前景堪忧。
  保障人权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实现这一目标和理想需要的绝不是简单的政治口号、说教或者像美国那样动不动妄自尊大地对他国横加指责,而是有效维持国际持久和平、保持国际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尤其是维护体现平等、公平、正义的国际经济、政治和法律秩序。《联合国宪章》体现出来的国际合作的初心不能忘记,国际社会追求和平、发展和人权的方向不能改变。
  2020年6月22日,继2018年推动人权理事会通过“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后,中国再次推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中国提交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继续倡导坚持多边主义,呼吁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各国应在人权领域开展真诚对话与合作,分享促进和保护人权的良好做法和经验,加强人权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实现合作共赢。中国的立场和主张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心声和愿望,符合全球人权治理发展大势,必将有力推动全球人权事业健康发展。
  总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发展的新境界,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挑战和机遇都是前所未有。中国政府和人民,仍然要以自信、定力、勤奋和智慧,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好地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坚决地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支持国际人权领域的建设性交流与合作,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权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