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继往开来,推动中欧关系在新形势下再上新台阶
秦刚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
一、中欧关系兼具战略性、全面性、创新性和稳定性的鲜明特征
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立外交关系45周年。1975年5月5日,周恩来总理会见到访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委员会副主席索姆斯,双方达成建交共识。6日,中欧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在冷战和美苏对峙背景下,中欧领导人共同作出的极富战略远见的政治决策,不仅有力推动了各自发展,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
到今年5月6日,中欧关系已经整整走过45年历程。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欧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双方高层交往互动频繁,政治互信日益增强,务实合作领域拓宽,利益融合更趋深入,人文交流亮点纷呈,在国际事务中协调配合明显增强。中欧关系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为彼此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为双方人民带来更多利益,也为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不断带来更多希望和正能量。
45年来,中欧关系逐步向多元、成熟、紧密方向发展,形成了战略性、全面性、创新性、稳定性的鲜明特征。
战略性--中欧坚持从战略高度看待彼此关系,秉持责任担当意识,不断加强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领域合作。历史证明,中国是全面战略伙伴,不是制度性对手。中方视欧方为自身发展的机遇而非威胁,不管欧盟处于逆境还是顺境,中方都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坚定支持欧盟团结和壮大,坚持支持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欧作为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在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双方都把对方置于各自外交政策优先位置,都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视为己任,都主张维护多边主义、维护自由贸易、维护联合国权威、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都致力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双方携手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就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等全球性问题以及伊朗核、叙利亚等地区热点问题加强协调合作,共同为动荡的世界增添稳定性,为低迷的全球经济注入新动力。
全面性--中欧关系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立体格局业已形成。中国全面均衡推进对欧关系,既重视发展同欧盟成员国合作,也重视发展同欧盟机构合作。去年12月新一届欧盟机构履新,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分别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通话,实现了双方关系的顺利过渡。中欧合作从最初的经贸合作拓展到和平安全、环境、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诸多领域,涉及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仅以中国同欧盟机构为例,双方就建有包括中欧领导人会晤、高级别战略对话、经贸高层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在内的70多个磋商和对话机制,可谓是“无所不包,无话不谈”。
创新性--中欧注重与时俱进,持续为双边关系注入新活力、赋予新内涵、打造新亮点。从中欧关系定位看:1998年双方决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01年提升为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又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习近平主席对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欧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欧盟总部,双方提出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实现了中欧关系的又一次提升。从政策引领看:中国政府2003年发表首份《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第一份以地区为目标、公开发表的政策文件,具有极强政治象征和政策引领作用。此后中方又相继制定并公布第二、第三份对欧政策文件。欧盟也多次发表对华政策文件。从合作内容看: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压舱石”。去年中欧贸易额超过7000亿美元,是建交时的300倍。投资合作从无到有,从单向到双向均衡,呈现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技术创新、数字互联、绿色环保、人工智能等逐步成为中欧合作新亮点。双方重视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对接,已有一批“早期收获”项目。2012年启动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符合双方需要,有利于欧洲均衡发展和欧洲一体化,去年这一机制首次实现扩员。
稳定性--中欧双方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本着平等互信、相互尊重原则巩固和发展彼此关系。中欧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但双方没有根本战略冲突,都注意照顾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把对方看作重要合作伙伴。随着中欧合作体量增大,双方间出现一些不同看法和矛盾摩擦在所难免。但双方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45年来,双方始终看大势、谋大局,坚持走对话不对抗的道路,通过平等对话不断增进相互了解、理解和信任,最大程度凝聚共识,以建设性方式处理分歧,管控矛盾摩擦,确保了中欧关系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走稳走实走远。
二、中欧是国际抗疫合作的重要伙伴
2020年是中欧关系的“大年”,除共同庆祝中欧建交45周年外,双方还计划举行一系列重要活动,乘势而上推动中欧关系再上新台阶。但年初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国际社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和经济社会挑战。中欧关系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既定政治外交日程被打乱,诸多合作议程暂时延期。
同时应该看到,疫情没有削弱中欧双方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坚定决心,抗疫为中欧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中欧在携手抗疫过程中,互信进一步增强,合作进一步深化,民众感情进一步加深。疫情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中欧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欧关系的本质是合作、是伙伴。
疫情虽然暂时阻断了中欧高层正常交往,但没有阻碍双方沟通交流。双方领导人以通话、互致慰问电等形式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高层交往与以往相比反而更加频繁密切。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等中方领导人多次同欧盟机构及成员国领导人联系,就相互支持、共同应对疫情进行密切沟通交流,就加强信息共享、政策沟通、技术交流合作以及共同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等作出重要部署。
疫情发生后,中欧社会各界对彼此抗击疫情的努力都给予了坚定支持。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在中国疫情最紧张时,欧盟及成员国政府、社会各界“雪中送炭”,援助捐赠了大量抗疫医疗物资和款项;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绿茵场上多家欧洲足球俱乐部投放“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广告,用这种方式为万里之外与新冠肺炎疫情战斗的中国送上祝福;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欧洲议员“病毒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帮助中国就是帮助自己”的感人话语。同样,当欧洲疫情趋于严峻后,中方领导人多次向欧盟及成员国领导人表示慰问。中方支持欧洲国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应对疫情措施。尽管中国自身抗疫任务依然艰巨,中方仍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欧洲多国提供物资援助和支持,协助欧方在华开展商业采购,并派出多支医疗队。中国企业加班加点生产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源源不断运往欧洲。在欧洲的中国企业、商会、个人也积极出钱出力。中欧公共卫生领域专家更是保持着密切沟通交流,组织了一场又一场的跨国视频会议,就疫情进展、防控措施、诊断筛查、疫苗和药品研究等深入交换看法,分享经验教训。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曾以英法德三种语言发推特,感谢中国给予的帮助,称危难时刻欧中需要相互支持、砥砺前行。我们衷心祝愿欧洲人民早日彻底战胜疫情。
中欧在推动国际合作抗疫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全球性的疫情呼唤开放合作和多边主义。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重要成员,中欧共同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坚定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在协调全球抗疫中发挥核心作用,积极呼吁和促成国际公共卫生领域合作,推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达成重要共识,发出同舟共济、团结抗疫的积极信号,有力提振国际社会信心。为支持和响应世卫组织倡议,推动新冠肺炎诊断治疗和疫苗研发生产,5月初欧盟和有关国家、国际组织共同发起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国际认捐大会,中方积极参与并作出重要贡献。中欧还共同倡导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强化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应对疫情能力,积极推动三方或多方合作。疫情面前,团结和信心比黄金更宝贵,推诿和指责比病毒更可怕。我们在同病毒这个“无形的敌人”作斗争时,必须对污名化的“政治病毒”保持警惕。只有国际社会精诚团结,才能最终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迎来胜利的春天。
中欧以实际行动促进开放合作,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有人把当前疫情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相对比。还有人预测,世界将因疫情经历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疫情危机中,关于逆全球化、脱钩、保护主义的讨论越来越多。中欧经济总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对稳定和推动世界经济复苏肩负重要责任。双方一方面统筹推进自身的抗疫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应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各方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着眼“后疫情”时代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在风雨之后迎来彩虹,实现更加平衡和可持续增长。一个具体行动胜过一百句口号。疫情期间中欧双方仍排除困难,加快节奏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为实现双方领导人要求今年结束谈判进程的目标加紧工作。中欧合作为重要和急需商务、物流生产和技术服务人员往来开设“快捷通道”。这些行动都体现了双方维护中欧经贸投资合作,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决心。
三、携手推动中欧关系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大发展
疫情只是暂时的,但中欧交往、合作和人民之间的友谊是持久和长期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今年中欧正常交往和各领域合作造成一定影响,但丝毫没有动摇双方推进中欧关系在新时期向更高水平迈进的信心和决心。当前中国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越来越多欧洲国家也出现疫情放缓的积极迹象,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仍呈蔓延态势。中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思考如何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推动双方交往和合作的问题。本着相互尊重、务实创新、互利共赢精神,双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打造“中欧联合抗疫合作2.0版”。疫情仍是我们面对的共同挑战。要取得最后胜利,中欧应继续加强信息共享,开展药物疫苗研发合作,充分用好“空中走廊”和中欧班列“陆上通道”加强医疗物资运输,推动中欧医疗产品标准互认。双方可择机举行中国-欧盟卫生部长会,就合作抗疫、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帮助发展中国家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和提高应对能力等开展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随着疫情形势趋缓,双方可就科学有序复工复产、恢复经济发展等加强经验交流。
以灵活方式推进中欧重要政治议程。科技发展为双边交流提供了新渠道新便利。疫情发生后各种“无接触”交流、视频会议方兴未艾。中欧积极考虑以视频会议方式举行中欧战略、经贸领域高级别对话等,为中欧关系发展作出政策规划。中方愿与欧盟机构、2020年下半年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及中东欧国家保持密切沟通,在合适时机以传统或线上形式推进高层交往,对外释放中欧携手合作、共迎挑战的积极信号。中国同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机制性交往也将有序开展。此外,双方还将共同办好中国同北欧国家建交70周年、中意建交50周年、中爱(尔兰)建交40周年庆祝活动。
强化中欧关系整体设计和制度保障。新的中欧合作中长期规划《中欧合作2025战略规划》将为未来5年双边合作提供制度框架和良好预期。双方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长远,坚持互尊互谅,妥处分歧,寻求最大利益公约数。年内结束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仍是双方既定目标。未来双方应继续展现政治意愿和务实态度,加快推进谈判进程,尽早达成一份高水平、平衡的中欧投资协定。启动中欧自贸协定可行性研究符合双方利益以及全球化、自由贸易的时代潮流,双方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是双边合作一项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对外商签的第一个全面、高水平的地理标志保护双边协定。双方将共同努力加以落实,让双方民众更多获益。
推动双边务实合作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一届欧盟机构也在积极推进“绿色新政”和“数字战略”。双方可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碳排放交易体系、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培育成为新的合作增长点,打造更高水平的中欧合作格局。双方应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等欧洲发展战略对接,加快推进区域互联互通,推动更多项目落地。中欧都是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参与方,双方还可探讨加强在国际发展领域的对话及同第三方的合作。
推进全球性事务和国际治理领域合作。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是中欧重要的共同语言。疫情引发对全球化诸多反思,但相互依存并未过时,彼此脱钩、隔绝更非出路。中欧应继续共同努力,维护全球开放合作环境,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确保贸易畅通和投资开放,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今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中欧应以更大力度维护联合国权威,支持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多边机构工作,支持其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中欧还应继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防扩散、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合作。
经历疫情的考验的世界更加呼唤命运与共、国际合作。中欧应当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