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从中欧关系看中国外交“两个构建”目标

梅兆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全面规划了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外交任务与方向:一方面,要为国内发展服务,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他明确指出,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都没有变,发展仍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为发展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使命。由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根据新的发展理念,外交要为打造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构建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以及为国内经济转型提质和维护我国不断扩大的海外利益服务。另一方面,中国也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世界作贡献,即在国际事务中更好地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就是要把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福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秉持国际主义精神承担起应尽的国际义务,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更多地发出中国的声音,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为实现上述两大任务,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把这“两个构建”确定为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目的,就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其核心内涵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和合作共赢。所谓“相互尊重”,就是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强加于人;所谓“公平正义”,就是反对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所谓“合作共赢”,就是反对零和博弈,赢者通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生活在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世界各国人民需要有同舟共济的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是建设“五个世界”,即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也是中国国内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在全球层面的延伸。它顺应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也是解决各种全球性难题的中国方案。
  必须指出,提出“两个构建”不是要全盘推翻现有国际秩序另起炉灶,而是从根本上履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提出“两个构建”总目标,既保持了中国外交方针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显示了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从连续性上看,体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也保持了中国坚定不移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永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本色。从创新性上看,体现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比如在外交布局上,以结伴而不结盟的全球伙伴关系统筹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各个方向的外交工作,在全球治理上倡议“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大平台,以亲诚惠容理念指导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以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引领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新治理观、新安全观和新发展观指导多边领域的工作,等等。
  从中国的视角看国际形势,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国际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大国关系因竞争因素增多而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相对而言,中欧作为世界上两大力量、两大市场和两大文明的关系,虽然也不乏龃龉和摩擦,但比较稳定。这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首先,中欧之间不存在地缘政治上的直接冲突,也没有历史纠葛的困扰。中国一贯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愿意看到一个稳定、团结和繁荣的欧洲,欧洲国家则坚持奉行“一个中国”原则。第二,中欧经济结构上互补性强,各有优势,互有需求,相互补益的潜力和空间很大,存在着推动互利共赢合作的强劲动力。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30%以上的贡献,而且为欧洲提供了购买力不断提升的广阔市场和收益率较好的投资场所。德国生产的汽车30%左右销往中国,37%的德国汽车行业利润来自中国,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第三,中欧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有较多的共同点。比如,都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都主张推行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重视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的作用;都支持推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并坚持巴黎气候协议;等等。第四,中欧都有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文化资源,在经济合作蓬勃发展、政治关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加强人文交流以增进相互了解和丰富各自精神世界越来越成为中欧人民互学互鉴的自然要求和必然趋势。第五,当今世界层出不穷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治理,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或单靠一国力量解决,只有国际社会通力协作才能有效应对,对此中欧之间的共识也呈日益上升趋势。
  正是在上述有利因素的作用下,近年来中欧关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给双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高层互访和相互沟通频繁,反映了双方对推动中欧关系的高度重视,并为中欧合作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引领中欧关系向广度和深度持续发展。二是经贸合作硕果累累,已成为中欧关系的重要支撑和“压舱石”。多年来,欧盟保持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而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2017年中欧贸易额达6169.2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5%。双向投资旺盛,2016年欧盟对华投资增长35%,2017年虽同比下降5.9%,但中国对欧投资却增长3.8%,欧盟对华投资存量1202亿美元,而中国对欧投资存量已增至792亿美元,差距明显缩小。欧盟还是中国累计引进技术的最大来源地。三是中欧之间已建立起约70个磋商和对话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四大对话机制,即中欧领导人年度会晤、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运转正常,为沟通相互立场和观点、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和推动互利共赢的交流与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四是双方已商定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和欧洲投资计划并建立“五大合作平台”,即中欧共同投资基金、互联互通平台、法律事务对话、数字化合作平台以及促进便利人员往来,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进展,达成了一些协议,如建立共同投资基金、设立互联互通平台、互免持外交护照人员短期停留签证、中方批准欧盟在中国15个城市设立签证中心,等等。此外,在节能减排、城镇化、财政金融、科技创新、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入;中国在欧盟28个国家设立的孔子学院数量已增至138所、孔子课堂257个;中国在欧盟国家的留学人员总数达30万,欧盟国家来华留学人数超过4.5万;2016年中欧往来人员总数约659万人次,其中中方赴欧346万人次,欧方来华313万人次。
  正如世界上许多事物有其两面一样,虽然中欧关系的主流是合作共赢,但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加之发展阶段和利益处境不一样,双方对一些问题的认识难免存在差异乃至分歧。当前特别令人关注的是,随着中欧发展态势差异凸显,尤其是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以及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日益得到国际社会重视,习惯于居高临下俯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欧洲人心态失衡了,他们力图阻遏中国成为其竞争者,致使中欧关系中的矛盾和摩擦出现某种上升趋势。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欧洲不是铁板一块,不同国家与中国的双边关系状况不尽相同,这里所讲的矛盾和摩擦主要涉及一些在欧盟决策中具有重要影响并起主导作用的国家和力量。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矛盾和摩擦的实质涉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理念。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
  (一)要不要遵循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我们中国人认为,应当正视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中欧都按照本国国情和人民意愿决定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制订国家政策,任何一方都不应试图以自己的价值观改变对方或干涉对方的内政,更不得损害对方的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发展权等核心利益。这些都是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令人不解的是,以法治国家典范自居的有些欧洲人却公然违背这些准则行事,常以普世价值的代表自居,对中国的内部事务说三道四,甚至横加干涉。比如,不久前在德国举行的中德足球比赛场合,德方有人违反国际规则打出支持分裂西藏的政治标语,中方提出严正交涉时主办方竞以“言论自由”为之辩解;又如,中国司法部门依法对一名犯法的瑞典籍华人实行刑拘,瑞典官方竞横加干涉,俨然要中方给予治外法权;再如,一些欧洲官方机构把中国司法当局依法处置违法分子的法治行动污蔑为“破坏人权”,赤裸裸地干涉中国内政。也许这些欧洲人以为,这样做可以改变中国的颜色,但这是痴心妄想。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损害政治互信,而且对欧洲人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只会帮倒忙。欧洲朋友们应该知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已使中国人民得出结论: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走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地取得成功并得到人民拥护;只有遵循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关系才能顺利发展,反之就会遭受挫折。
  (二)是否应遵循互利共赢原则,还是被“零和思维”引入歧途。对于一个曾经的贫穷落后大国在经济技术上追赶发达国家的努力,欧洲国家理应持欢迎和支持的态度,因为这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而且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为阻止出现可能的竞争者而想方设法阻遏其和平崛起,不仅是短视的表现,而且与人类进步的崇高理想背道而驰。坦率地说,中国要发展和强大是13亿中国人的坚定意志,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中国发展后为世界提供了巨大市场、价廉物美的商品和回报率丰厚的投资场所,对世界经济发展是贡献、机遇和福音,而不是什么“威胁”。然而,正如德国《法兰克福汇报》1月7日网站发表的该报发行人霍尔格•施特尔茨纳的文章所指出:欧洲“保护主义正在前进”,“布鲁塞尔的对华贸易政策只是在口头上与特朗普的政策有所不同,因为欧盟委员会也在设置障碍。”该文还指出,“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商界领袖和知识分子开始在世界贸易中看到了一场零和博弈,认为一方赢得的东西正是另一方失去的东西”。而为了改善全球化“失利者”的境况,一些欧洲政治家提出了诸如反对“社会倾销”这样的概念,要求“其他国家也要承诺保证相同的劳动权利、福利条件、环境标准或同样的税收”,否则就给你扣上一顶“社会倾销”的帽子,作为其推行保护主义措施的借口。
  (三)要不要严格遵守契约规定,还是巧立名目推行保护主义。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和普惠的秩序,但不是要推倒一切重砌炉灶,而是主张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改革、健全和完善逐步予以实现。不过,像中国入世协议第15条“替代国条款”这样的契约义务理应严格按照条约规定按时予以废除,这关系到履约诚信问题。德国总理默克尔去年6月初曾公开表示“支持”欧盟履行该条款规定,并称欧盟正在拟定的贸易“新规”将符合世贸组织原则,不歧视中国。但人们从媒体报道中得知,德、法、意三国之前早已推动欧盟炮制名为针对“非欧盟国家”,实为主要剑指中国的保护主义“新规”,其实质是通过巧立“市场严重扭曲”这个名目,继续发挥原“替代国条款”的功能。这件事给了我们三点启示:一是欧盟缺乏履约诚信;二是德方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的两面性;三是欧盟某些成员国和欧盟机构扮演红白脸的分工角色。与此相似,欧方还以“外商在中国不能享有中国企业在欧洲享有的相同待遇”为借口,在投资领域提出了所谓的“对等原则”,借以限制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特别是购买高新技术企业和“关键性基础设施”。欧方为此列举的例子是中国企业购买了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码头的经营权和法兰克福附近的哈恩小机场,而德国企业在中国无此可能。欧方打出的所谓“对等”原则乍听起来似乎很公正,实际上却违背常理,也难以行得通。因为,国与国之间的正常买卖和合作本质上是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是两厢情愿而不是强买强卖。希腊码头和哈恩机场这两个项目,中国企业是通过公开招标竞购的,前者是卖方出于急需资金和经营困难,后者是因长期亏损、难以为继,想甩掉包袱。中国企业买下希腊比港码头后经营效益良好,希腊方面受益很大并给予高度评价,而哈恩机场的卖主也因找到了合适买家而欣慰。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没有需要出售的码头和机场,难道也须向德方兜售一个码头和机场以符合德方主张的“对等”原则?
  (四)要大力加强相互了解和认知,增进理解和互信。关注中欧关系的中国学者普遍认为,较之于双方经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中欧之间的相互认知比较滞后。为此,双方都要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不仅领导层应加强思想政策理念的交流,深化相互认知和理解,双方智库和媒体尤其要做客观真实的宣介工作,为增进双方公众和民间的相互理解、消除误解和减少偏见做出努力。从中国方面讲,应大力加强和改善外宣工作,讲好中国故事,这应当是中国外交得一项头等要务。实事求是地说,中国人想了解和学习欧洲的意愿总体上高于欧方。但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一个巴掌拍不响”。因此,希望欧洲朋友放下架子、虚下心来,抛弃一些偏见、成见,包括一些冷战思维残余,认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正确理解中国的政策理念,尊重中国人民基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价值观。否则,总是把中国当作“异类”看待,以怀疑的眼光审视中国的所作所为,就不可避免地得出错误的结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质疑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6+1合作”是推行什么“分而治之战略”。德国副总理兼外长加布里尔甚至要求中国奉行“一欧政策”,不要“分裂”欧洲,并与中国坚持“一中政策”相提并论。对这种毫无根据的怀疑和指责,中方理所当然坚决予以批驳。众所周知,中国一贯支持欧洲一体化,也积极支持欧元。在欧盟遭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双重冲击时,中国不仅鼓励欧洲坚定信心,而且力所能及地购买欧洲国家的国债。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开展合作,不仅适应了中东欧国家的发展需要,而且有利于整个欧洲的均衡发展和促进欧洲一体化。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是公开、透明的,每次“16+1”合作领导人会议都邀请欧盟派观察员参加,并且确定严格按照欧盟法规开展合作项目。中国既尊重中东欧国家的独立自主性,也顾及他们与欧盟的特殊关系。“一中原则”是中国同各国发展官方关系的政治基础,这是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公认的原则。但人们不禁要问,“一欧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是什么时候确立并得到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法意义上的欧洲单一主权国家在哪里?我们只知道欧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联合体,其成员国都还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他们完全有权自主决定同外国进行互利共赢的合作。16个中东欧国家中含11个欧盟成员国,他们也都根据各自需要和可能积极同中国合作,这有什么不对?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这位外长2月17日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竟呼吁西方携手应对中国崛起,宣称什么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不符合西方自由世界秩序的“另类体系”,并诬指中国与俄罗斯一起“分裂”欧盟。对此,必须坦率地指出,欧盟成员国之间有什么分歧,甚至出现裂痕,其原因应从欧盟自身内部去寻找,不作自我反省,想转移视线是徒劳的。
  综上所述,中欧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既有坚实的良好条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克服不少障碍。当前中欧双方面临的共同任务是落实已商定的合作蓝图,对接双方的发展战略,包括“一带一路”建设同欧洲发展战略的对接,中国国际产能合作同欧洲投资计划对接,中国—中东欧合作同中欧整体合作的对接,以及全面执行《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通过这些战略对接和合作规划以及正在发展中的各种创新合作,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特别重要的是,双方都要站在战略高度,以推动人类进步的胸怀和与时俱进的客观思维审视中欧关系,切实贯彻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原则,利用好机遇,管控好分歧,超越各种障碍,逐步克服认知上的差异,确保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造福于中欧人民并为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不断作出贡献。



-----------------------------------
梅兆荣,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外交学会前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