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一带一路”:推动实现共同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姚培生


  习近平主席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强调,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他在当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又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让这一世纪工程造福各国人民”。此言再次直接点明了中国提出上述倡议的目的,展示了中国准备与世界各国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真诚愿望。 
      世界的急剧变化要求各国特别是大国站到应有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十年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在西方大行其道,失业、难民潮、恐怖主义、贫富差距竟被视为全球化“恶果”。某些大国不但不冷静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反而独立特行,采取不顾别人的孤立主义政策,使已经混乱的思想变得更加混乱,很多人因此失去了治理世界的信心。面对极为复杂的不确定性局面,中国不断呼吁探索全球治理的新途径,並为“国际关系向何处去”提供中国方案。习近平去年1月在日内瓦“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全面阐述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其核心是相互尊重、合作共嬴。众所周知,2008年美国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堪称经济领域的9.11事件,波及到世界所有国家,形成全球性经济倒退,中国自然也是受害者之一。但这次危机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又有明显的不同。由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了支撑作用,从而避免了全球整体灾难性打击。从2016年起,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尽管表现乏力,但毕竟度过了最困难时间,再发生第二次危机的可能性不大。数据证明,新兴经济体对克服危机发挥了关键作用。仅中国一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超过了30%。曾经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鼎足之一,是本世纪国际上的最大亮点。虽然中国的人均经济实力尚在世界中等水平,离最发达的10个国家还有5倍至10多倍的差距,但中国並没有提出“中国优先”口号,而是把自己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合起来。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最充分展示了中国忧天下、供方案、解难题的高度负责形像,真正站到了治理全球问题献策者、推动者的位置。中国的态度在国际社会中引起了良好反响。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就是中国携手它国共同发展。有中国学者提出“一带一路”就是“共同现代化”的新概念。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只要看一看官方发表的关于“一带一路”的《规划与愿景》文件和习近平在国内外的一系列讲话,不难得到这样的强烈印象:中国一直呼吁国际社会摒弃传统现代化中的过时理念和经济增长方式,开创一条共同发展之路。因为在传统现代化中,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基本以本国利益至上,崇尚丛林法则、实力博奕,把持全球治理的领导地位並独享发展成果,而中国主张在新时代国家间相互尊重、合作共嬴,共商解决问题的出路,同享发展成果。当然,共同现代化不意味着参与国在同一水平上起步,不意味着短期内拉平发展差距。中国的意愿是联合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起向前,做到政治上相互尊重对方制度选择,经济上力求均衡、互通有无;文化上交流互鉴、承认多样性。中国的主张完全符合时代要求。笔者认为,“共同现代化”既是一个目标,同时也可视为中国主张的基本原则。 


      “一带一路”是独特的国际合作大平台,是中国对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伟大创新。虽然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很多,但成功的机遇和条件更多。 
     (一)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因素。习近平的倡议巳被列入联合国决议,很多国家巳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协议。这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还沒有过。在去年5月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海内外高朋满座,建言献策者众多,所有与会代表均表示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态度,並与中方达成了新的广泛共识。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会上表示完全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並希望将“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东盟对接形成大欧亚伙伴关系。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官方代表总统助理波廷杰也在上述论坛上表示“美国公司巳准备好参与到‘一带一路’项目中。”美国内还成立了专门工作组。笔者认为,对美态度出现的积极变化应予重视,因为客观形势在倒逼美国必须正视与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务实合作。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老牌发达国家在“一带一路”问题上总体都持积极态度。日本虽在中国提出倡议之初说三道四,但去年开始态度也岀现正面变化。中亚、西亚、南亚地区和中东欧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在双边和多边场合都表示了积极参与的立场。笔者认为,“一带一路”工程产生的磁场引力不在于中国说得好听,而在于在这个平台上合作谁都不会吃亏,谁都会有利可得。 
      (二)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动力。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实力实现了亮丽转身,从基本“输入型”转变为“输出型”。中国已能向世界提供高精尖的装备、工艺、各类民用产品以及不小的资本。例如,基础设施建设中最必需的重装备,中国大部分都能自主设计和制造,很多方面已超过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建能力在速度和质量上更是达到了世界的最高水平。例如,中国工程队伍能在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最复杂的地质条件中建造高速铁路、髙速公路和各类交通设施。中国高铁项目的专家说,如果需要建设一条从北京到纽约的高铁,中方完全拥有这方面的能力,建造北京到莫斯科、北京到西欧、南亚各国的高铁更是不在话下。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工程中的主要硬件部分,中国在此领域占有明显优势。 
      (三)“一带一路”成功的基础已打牢。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绝不是心血来潮的即兴之作,而是有较好的历史基础。实际上,苏联解体后不久,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与中亚地区新独立国家就开始讨论复兴古丝绸之路问题,但当时主要商谈提升双边铁路、公路、航空运输能力和扩大贸易等较具体问题,没有提及政策、资金和民心相通等系统性问题,但实际交往中逐渐触及到了“五通”问题。而中国与其它亚欧大陆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逐步建立了双边或多边经贸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就是希望把这些机制整合成大平台。四年多来,“一带一路”已取得了一批早期收获。别的不说,仅仅贸易方面,2014年至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就超过了3万亿美元,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超过了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在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可以说,这个平台既是中国对他国提供的公共产品,也为其它国家在此平台上开展相互合作提供了方便。   
  (四)中国市场的双重效应利于夯实“一带一路”合作基础。无庸讳言,中国既是世界最大的产品消费国,同时也是最大的产品输出国。习近平去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宣布:“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投资。同时将向外投资7500亿美元,出境㳺将超过7亿人次。”习近平这番话再次表明了中国愿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当然,某些国家在这方面有些“自私”,只希望别人买他的东西,不希望别人卖给他东西。实际上,不对称贸易在全球化时代越来越没有前途了。中国方面多次宣示,任何合作方式特别是经贸都应是对等的,不仅要看到中国产品的输出能力,更要看到中国市场的强大吸纳力。中国愿意按国际规则互通有无。据了解,最近5年,境外的高档消费品在中国出现井喷式增长,这与中国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西化”趋势密切相关。目前,中国人均国民产值接近9000美元,估计10年后人均产值可能增至1.5万至2万美元。届时中国市场的吸纳力会更加强大,将成为世界消费者、投资者的天堂。因此,中国市场双重效应的增强,定会大大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向纵深发展。 
  (五)“一带一路”建设问题被写入中共新党章,是此项工程成功的政治保证。去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为中国未来三十多年的发展勾画了清䀿兰图:国内方面是彻底消灭贫困,到建国100周年时成为现代化强国; 国际方面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新中国的发展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卓越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共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成熟度。“一带一路”建设写入中共新通过的党章总纲,证明了中共对此问题的极端重视。因此,可以预测,中共既已将“一带一路”建设作为自己重大的目标任务,此项工程必将得到全面持续的推动。
  (六)中国企业应对挑战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是主体,是实现内外联动与对接的生力军,成功者不少,失败者当然也有。国内一些学者谈到“一带一路”时较多地涉及到风险和挑战问题,希望决策时多加考虑,全面权衡利弊。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因为“一带一路”沿线某些地区确实存在着政局激变、恐怖活动、货币贬值、政权更替等各类风险和挑战,而任何企业在境外都不希望遇到任何麻烦。因此做足应对功课是必须的。然而笔者认为,风险与挑战虽不可避免,但不大可能成为全局性普遍性问题。

  总之,“一带一路”建设在不断汇聚吸引力,提供解决问题的正能量。这一史无前例的合作平台既展示了中国的责任担当,又展示了新时代中国主张的合作共嬴的可贵理念,称得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平台。对“一带一路”建设前景我们有充分信心。



-----------------------------------
姚培生,中国前驻吉尔吉斯、拉脱维亚、哈萨克、乌克兰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