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一带一路:正面回应西方质疑
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让我们的合作有了抓手和平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让我们的合作有了方向和理念”。这是笔者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听到最多的表态。的确,“一带一路”就是中国给国际社会提供的最重要公共产品,彰显中国引领全球化、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全称叫“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21世纪”。“一带一路”首先是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其核心词是互联互通——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鲜明体现21世纪特色。第二个讲“带”,是经济带经济走廊与经济发展带,是中国改革开放模式经验的体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第三个讲“路”。中国人有句话:“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闪富,通网路”,在中国,“路”还不是一般的路,是道路,“路”只是实现“道”的一种方式。“道”怎么说的呢?《道德经》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今天的道就是命运共同体。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条,而是很多很多条,大家都有份,因为它是开放的、包容的。
通过说文解字,就不难明白,“一带一路”四个字可谓浓缩了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和五千年文明智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这个中国特色越来越对别的国家产生吸引力,具有世界意义。
当今世界,各种国际论坛越来越时髦地列入一带一路分论坛,自觉不自觉谈及一带一路,谈论中国必谈一带一路。然而,一带一路毕竟是新生事物,中国毕竟是国际舞台的新手,西方对一带一路存在不少质疑。 “中国模式能适用于国外吗?一带一路能遵守开放、透明的国际规则吗?一带一路如何处理债务问题、环境问题、劳工问题……”笔者先后赴40多个国家宣讲一带一路或参加一带一路相关论坛,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质疑什么?
概括而言,笔者感到西方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 对世界的质疑:
1、 未来几十年处于不确定性,质疑是对自身不确定性的转移:一带一路会带来什么?缺乏自信的西方国家,将世界的担忧、自身未来的担忧,转嫁到了中国,转嫁到了一带一路身上。
2、 借一带一路来说事儿,一些有识之士客观、积极评价中国,评价一带一路,但政党斗争挂帅背景下,反屋及乌,把他们客观看待的一带一路也连带反对。中国、一带一路躺着中枪!
3、 世界真的变了?中国能比西方做得更好?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思所言:“人类永恒的愚蠢是将莫名其妙的担忧等同于智力超群。”国内外舆论质疑一带一路,反映面对世界变化,知识、思想不够用,常感慨西方的平庸,无法有此壮举,因而生妒、生气。国内公共知识分子也是如此。
(二) 对中国的质疑:
1. 意图质疑:过剩产能倾销?中国改写国际规则?将一带一路简单当做中国解决国内问题的外交战略,担心中国不尊重外在世界感受的。
2. 套路质疑:怎么建设一带一路?中国国内就不遵守规则,如何在国际社会遵守规则?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不是有些too good to be true(说得太好了,不可能吧)?
3. 能力质疑:中国模式本身能否持续,国外能否推广?国有企业,不公平竞争;中国国内经济降速,能否带得动?人民币国际化降速?能否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主席在今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增资国开行、口行能否支撑?如何协调不同融资渠道?能否打造国际融资机制?
4. 结果质疑:中国主导?中国中心秩序?就算一带一路是好的,结果让中国做大,担心中国恢复朝贡体系。
(三)对一带一路本身的质疑:
1. 性质质疑:一带一路是公共产品还是中国战略?如果是公共产品,希望有利于改善国际体系。
2. 路径质疑:开放透明?规则导向还是发展导向?能否坚持公平竞争?是否只是有利于中国的政府采购?其他国家如何参与?
3. 方式质疑:融资:一带一路如何融资?能否坚持高标准,如环境标准、劳工标准?与现有机制什么关系?
4. 效应质疑: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如何处理地区领土争端?会否导致歧视性安排?
5. 有效性质疑:一带一路面临那么多风险,尤其是如何应对伊斯兰恐怖主义威胁?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
6. 后果质疑:一带一路是否制造债务危机?如何事先评估?韩国《朝鲜日报》认为,“一带一路”连连受挫,是因为建设费用对于南亚、中亚、东非等地区的国家而言过于昂贵,且工程全部由中方负责,参与国无法从中分享技术、经验而累积的不满与反驳,导致了“一带一路”如今的尴尬局面。
为何质疑?
总体上看,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无知与偏见:对一带一路不了解,缺乏历史参照系,用西方参照系诸如马歇尔计划无法理解,拿欧洲人的话来说就是“欧洲要睁眼看世界了。历史上从未见过如此宏大合作倡议,超过我们欧洲人想像力。”于是产生傲慢与偏见,摆出一副法官姿态质问一带一路,拷问中国。
其二,利益驱使,趋势担忧:对中国动其奶酪的抱怨,导致西方的世界影响力下降的担忧,滋生出各种各样疑问。
其三,立场决定态度:凡是信任中国、喜欢中国的,就信任一带一路、喜欢一带一路;反之,凡是对中国有担心的就担心一带一路,不信任中国的就不信任一带一路。质疑中反映西方不习惯、不甘心中国领导世界,挑头搞一带一路。
总体印象:发展中国家关心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发达国家关心给我们可能带来什么坏处?日本不习惯中国领导,指望美国回心转意,继续领导世界。欧洲也有类似心思,但日本更甚,尤其最近领导新版TPP,印太战略倡议由日本提出而被美国采纳,鼓励了日本的信心。
心理分析:
从心理上看,有关质疑反映出质疑者难以摆脱的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的旧的思维定式:
(一) 守旧的思维方式:
1、 见微知著:担心长远效应。见风就是雨。
2、 以小见大:巴基斯坦电站停了。怎么回事?
3、 以古观今:是否再现中国石油换贷款的委内瑞拉债务危机?
(二) 矛盾心态:既想了解,又不愿理解。既想合作,又担心只是配角。
(三) 恨铁不成钢心理:美国做不到,西方不行,中国能做到吗?
上述质疑,甚至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因其二元性——经济基础是发展中国家水平,意识形态却是西方那套。这些质疑甚至与国内言论一唱一和。对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
对相对客观的意见建议可认真听取并视情采纳,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
(一) 注意名与实:欢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有“中国主导”的意思,建议改为“欢迎合作建设一带一路”,不光是与中国合作,鼓励相互合作、多边合作。
(二) 知行合一:共商共建共享不是口号,不能停留在原则层面,而是各环节始终坚持。
(三) 统筹各种关系:论一带一路要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四) 与联合国对接,高举气候变化、和平合作大旗,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五) 堂堂正正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对不实言论要进行有力批驳。同时保持心态坦然,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下面是本人在一些国际论坛上对某些质疑的回答:
对具体项目质疑:不能只从自己主观出发,不了解就妄加评判。应让当地人评价。事实是,一带一路人物、工程已进入毛里求斯、斯里兰卡货币!
对债务问题质疑:不要老盯着鸡何时可以卖掉还债,要看到鸡会生蛋!改革开放初,中国举世行、亚行债,西方担心债务危机,经济起飞后根本没发生。不要狭隘地看债务,经济有正外部性,一带一路是搞产业链,不是简单地搞基建。中国的高铁发展每公里2亿元投入,2万公里共计4万亿元投入,债务为何未到天花板,反而助推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和国内经济一体化?
对标准问题质疑:亚投行用的是美元,坚持lean, green, clean高标准!另外,要实事求是,有些国家、有些项目无法实现西方的高标准很正常!西方的高标准给当地带来了什么?中国通过开发性金融、工业园区建设在创造、培育市场,最终帮助发展中国家能在国际市场融资,能按照国际规则行事。中国投资解决了西方解决不了或不愿意解决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给了一带一路国家发展的第一桶金,接下来还要与西方发达国家合作呢。
所谓新殖民主义:我们帮助非洲造血,搞工业化,西方在非洲殖民几百年,还不如中国近十几年!除了“三网一化”分享中国“要致富先修路”的现代化经验,中国还在非洲搞民生工程,切实提升非洲人权。
所谓忽视人权:巴基斯坦卡拉奇每年缺电,现在中巴经济走廊要在2020年让巴能源实现独立,多么了不起!
所谓过剩产能输出:中国通过和平合作的方式解决产能走出去问题,哪像日本、德国为此发动二战!中国的成功学习了日本ODA、新加坡工业园做法,甚至“丝绸之路”是德国人的提法。
以斗争求合作。斗争不是斗嘴、斗气,是为了团结。“一带一路”加快引导全球资本向基础设施、实体经济的方向流动,把热钱变成冷钱,把虚钱变成实钱,把盲目流动的投资变成有目标、有结果的投资,使全球化中流动的资金服务于各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中国的强大应用能力如果和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合作,可以深挖开发第三方市场。西方应改变思维模式,与时俱进。
总的看,传统上在全球治理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西方社会,出于各种不同原因,对“一带一路”有各种不适应,并提出各种质疑。这不足为奇。一带一路作为一项世纪工程,必然要面对国际社会的各种不同声音。对此,我们要积极正面应对,释疑解惑,对不实之辞要正面驳斥,以分清是非。不容否认的是,中方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措施,特别是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是充满中国智慧、中国思想的中国方案。当前形势下,一带一路倡议对推动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培育新的市场有巨大的正面作用。通过一带一路平台,各方有很多可以互利合作共赢的空间。西方应改变思维模式与时俱进。中西方要不断加强沟通交流,相互理解,增进互信,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标志着中国彻底告别了近代以来中西体用、赶超西方的思维逻辑,成为世界领导型国家,不再纠缠于哪个外国月亮比中国圆——其实我们共一个月亮,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提出后,国际社会不只是抽象谈论中国崛起,而是“一带一路”。这就一下子把国际话语体系从近代几百年拉长到两千多年,解构了西方中心论,尤其是命运共同体超越普世价值,倡导人类共同价值。
从人类历史上看,大国崛起一定会提出引领世界未来的合作倡议和价值理念。“一带一路”就承载着这一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