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往来 当前位置: 首页>友好往来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世界” 国际研讨会成功举行

2022-09-28
字号:

  2022年9月27日,中国联合国协会(联协)举办线上国际研讨会,主题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世界”。此系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举行期间,联协召开的平行会议。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兼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王超致开幕辞。伦敦国王学院数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保罗·杰尔包多,华盛顿和平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前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高级专业职员克利福德·克雷柯夫,中国与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美国广播公司前副总裁哈维·佐丁,荷兰乌德勒支大学跨文化法律教授汤姆·茨瓦特,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学院讲师费利姆·赫德梅尔,喀麦隆布埃亚大学政治学讲师哈桑·恩乔亚,中国社科院大学副校长张波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刘梁剑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联协副会长兼总干事胡文丽主持会议并作总结发言。

  王超会长表示,文明的多样性造就了不同种族和文化,他们各自都以其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相互交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某些国家的个别政客从狭隘的选举政治和地缘政治需要出发,炮制和鼓吹“文明冲突”、“种族较量”,给国际社会带来“负能量”,极具破坏性和危险性。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和谐相处、促进全球人权事业良性发展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是国际社会必须严肃对待的时代课题。



  王超会长强调,首先,应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同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要尊重文明差异性、独立性、多样性。第二,应坚持交流融合,互促互进。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是并行不悖的。多样文明之间的交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第三,应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各种文明只有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和时代的变化相适应,才能充分彰显它们的价值。第四,应坚持以文明对话谋和平、促发展。只要秉持包容精神,积极开展文明对话,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各国对话而不对抗,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携手破解发展和安全困境。第五,应坚持在尊重文明差异的基础上推进全球人权治理。人权道路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世界各国人民都有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的权利。第六,应坚持推动民间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民间社会应积极发挥“润滑剂”作用,在民间层面架起沟通桥梁,加深相互了解,增进彼此友谊,促进人民友好。

  王超会长表示,中华民族倡导不同国家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中国人从来就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而是提倡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公共产品,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与其他国家一道,努力丰富人类文明多样性,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为世界人权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为各种文明的交流提供了机遇。
 


  与会人员表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应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反对单一文明优越论。世界各国应当秉持和而不同的精神,遵循平等、对话、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之道,不断发现和扩大文明共识,在兼容并蓄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多样文明孕育了不同的民主模式和人权发展道路,只有各美其美才能平等交往,只有美美与共才能兼容并蓄,不断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特别是年青一代是文明交往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将新技术和传统交往模式相结合,大力促进民间人文交流,激发教育、社会、企业等各领域交往能动性,增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信。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以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将中华文明同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相结合,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指引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