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形势

虞少华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

        朝核问题最新发展再次激起东北亚安全环境波澜,形势已出现一些不同以往的严峻特点。这是本地区两对结构性矛盾长期演进,又在近年出现消极相互作用的结果。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应对共同挑战,需要兼顾各方关切并积极创新思维。

一、聚焦于朝核问题的东北亚形势特点

   自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朝核危机爆发以来,朝鲜半岛形势一直围绕朝核问题演变周期性重复着紧张与缓和的交替,整个东北亚安全形势也在很大程度上随之起伏。但是近年来核问题形势的演进,尤其是2016年初朝鲜进行新一轮试核射星之后,地区形势已出现一些较前不同的变化特点。
  特点之一,是朝鲜继续推进核导计划的意向坚定,技术水平提升迅速。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后,虽然六方会谈仍然未能重启,但朝美间还有断续的双边接触,朝韩关系在因2015年8月的“地雷事件”重演“最后通牒式危机”后导出了高级别对话,朝中关系也在同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访朝后出现回暖迹象。在此局面下,朝鲜再次激化形势,反映出朝鲜继续推进核导计划的意向坚定,并执着希望推动各方在承认其拥核地位的前提下进行对话。另一方面,朝鲜通过第四次核试验和第五次卫星发射,以及联合国2270号决议出台后又接连进行的多次不同型号和射程的导弹发射,彰显其核导技术已进一步接近武器化水平。虽然国际社会多认为朝鲜宣称的第一次氢弹试验并未成功,但也普遍承认这恰表现出朝鲜核能力目标的高定位与新推进。尤其令国际舆论关注的是,尽管朝鲜在4月15日“太阳节”当天首射的“舞水端”导弹只取得部分成功,但如果试射完全实现预定目标,该导弹即有能力攻击美军在关岛上的军事设施。不仅如此,五角大楼认为鉴于朝鲜已声称实现核弹头小型化,持续的导弹研发将使朝鲜最终实现“弹弹结合”而对美国本土造成威胁。
   特点之二,是美韩等国的对朝应对也在朝着更加强硬的方向发展。最为明显的是美韩联合军演不仅加大了频度和烈度,其性质也更具进攻与实战特点。2016年3月的“秃鹫”实兵演练,韩美军各投入30万人和1.7万人,两个航母战斗群、两栖打击群和十多架F-22隐形战机悉数登场,更有从未在朝鲜半岛出现过的特种部队和地面炮兵、防空兵等增援兵力。其阵势被认为足以在半岛打一场高烈度现代战争,“外科手术式”打击和“斩首行动”更不在话下。而在之前,美韩已将对朝打击预案一再更新,近来又爆出主动进攻性的“攻克平壤”计划。美韩在联合国2270号决议出台后又分别追加的对朝单边制裁,也明确显示出全面封堵朝鲜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渠道的意志。而韩国在2016年2月7日进行第五次卫星发射后,迅速于2月10日宣布“全面无限期”关闭开城工业园区。由于创立二十多年的该项目已是“南北和解合作唯一仅存成果”,韩国政府这一决定也被评论为“连根清除朝韩合作基础”。
   特点之三,是有关国家立场冲突明显加大,地区形势更趋复杂。中美两大国在朝核问题上立场分歧并非初始,但朝鲜新一轮试核射导后美国对中国指责的公开与严厉堪称空前。美国国务卿克里和总统奥巴马先后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对朝鲜的做法已经失败”,当前应同美国进行“更高水平的合作”。而中国对美国批评的回应也一反往常地坚决和明确,强调“朝鲜半岛核问题由来和症结不在中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不在中国”。中韩两国近年来交流加快,合作加深,近期却在应对朝核问题立场方面凸显分歧,甚至因韩方在朝鲜试核射导后明确表示要尽快在韩国部署美国萨德反导系统,中韩间围绕萨德导弹部署问题的争议也一度公开和尖锐。所有这些,都再次冲击了有关国家间原本脆弱的合作基础,使旨在实现半岛无核化的对话协商面临更复杂障碍。

二、多重矛盾导致东北亚形势复杂敏感

  东北亚安全形势出现上述新特点,固然有半岛核问题不断恶化和发酵的重要原因,也受到另两对结构性矛盾的深层影响。
  其一是朝韩对抗升级加大形势失控危险。朝韩分裂是特定历史时期大国博弈的产物。上世纪50年代,半岛南北双方都曾准备以武力并借助大国力量去实现半岛统一,但结果虽然把大国拖入战争也未达到目的,分裂与对立却由此更加固化,东北亚地区的冷战结构也因之更加强化。这使朝韩双方都意识到,在周边大国仍要利用半岛分裂确保战略均势的情况下,实力相当的半岛任何一方都很难凭借自身力量强行迅速完成以己为主的统一,也很难得到大国的支持。正因为此,在冷战结束前到冷战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朝韩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甚至几次迈出了共同寻求改善关系与和解的步伐。例如1972年朝韩发表《7.4南北共同声明》,再如1992年双方签署《关于南北和解、互不侵犯和交流合作协议书》以及《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联合宣言》。
  然而这些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由于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安全结构的失衡,以及半岛双方与周边大国关系的不均衡演变,朝韩实力对比迅速拉开差距,动摇了建立在均势前提下的半岛“消极和平”基础。另一方面,朝鲜欲通过发展核导计划以非对称手段确保安全,不仅挑战国际不扩散核武器机制,也损害地区和平稳定,致使其陷入空前国际孤立。加上其他各种原因,朝鲜国内政治与经济也不同程度存在不确定因素。上述背景下,韩国保守势力以强力急速统一半岛的冲动再被激活,一些观点甚至认为朝鲜政权的仓促交替是韩方不可多得的时机;而朝鲜对自身安全与体制保障的忧患更深,认为威胁不仅来自美国、也越来越多来自韩国的“统一攻势”。因此尽管当前朝韩关系冲突多以核问题为争议焦点,但以己为主统一对方和不被对方吞并统一的攻防才是双方核心利害考量。李明博政府和朴槿惠政府直接或间接以弃核为前提的对朝政策,重心都是打掉朝鲜所剩不多的优势。而朝鲜毫无弃核之意,还试图争取合法核国家地位,也是为在分裂双方的殊死竞争中确保杀手锏。以此审视当前东北亚局势,就不难理解朝韩近期空前激烈的相互抨击、以牙还牙的军事示强、以及克敌不惜伤己的种种反制措施。
  其二是大国博弈加剧使矛盾增加、合作受挫。东北亚是大国利益集中之地,如前所述,半岛分裂最初也是大国利益角逐、划界而治的结果。世界范围冷战结束后,如果相关大国都能放下冷战式零和思维,全面实现同半岛南北的关系正常化,朝鲜半岛有可能开启向统一过渡的进程。然而,美国急于确立“一超独霸”格局,是地区大国关系难以根本摆脱冷战影响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近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美国担心地区主导地位不保的焦虑加重,从而加大力度强化同盟体系,以确保在安全领域的绝对优势,以及对地区事务的话语权。在此背景下,中美竞争面加大,半岛核问题也由最初的双方合作亮点演变为新的摩擦点。奥巴马政府近两个任期内,美国对朝“战略忍耐”政策无疑是有关对话停滞不前的直接原因之一,而与此同时美国一再指责中国“对朝施压不力造成核形势恶化”,也间接导致六方会谈有关国家就朝核问题合作不畅。更为负面的是,美国出于制约中国发展需要,以朝核威胁为由,推动韩国引进和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不仅扩大中美对立面,也激化了中韩矛盾,给整个东北亚形势带来复杂影响。
  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中日之间。在中国快速发展、影响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日本也出现了政治右倾化和“正常国家意识”膨胀的趋势。其中原因不能不说与日本尚难接受两国力量消长变化的现实有关。为扭转这种势头,近年来日本以朝鲜核导威胁为由,一方面配合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积极推动日韩军事合作,另一方面利用美国战略需要,完成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修改,实现日本安保环境重新界定和松绑自卫队武力使用限制,提升军事部署,包括引入高波段雷达等先进武器系统。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后,美国就包括朝核问题在内的所谓地区安全问题再次向中国施压,日本也趁乱在与其毫不相干的南海问题上大刷“存在感”,试图向中国发难。
  需要警惕的是,上述两对结构性矛盾似正在围绕半岛核问题出现负面互动。一方面,朝鲜与韩国都有意在核形势进一步升级的局面下,刺激和推动大国向自身目标倾斜:韩国期待大国博弈的结果是中美加强合作共同向朝鲜施压,并支持以韩国为主的统一;朝鲜幻想中美重回冷战对抗,从而给自己带来安全空间,即使无法在当前统一半岛,也要利用大国对峙来保障生存,徐图发展。另一方面,大国也有从朝韩对抗中寻找机会的需要:美国和日本已如前所述拿朝核威胁说事实现了多项目标,现正在加紧利用韩国的愤怒进一步落实预定计划,包括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加紧打造美日韩军事合作“铁三角”。幸而中国无意为应对围堵重走冷战对抗老路,但因美国不断挑动韩国和刺激朝鲜,大国再次被卷入朝韩冲突的危险无法绝对排除。

三、应对挑战需要更新观念与兼顾关切

   东北亚安全形势中的对抗性因素正在增加,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与缓和的周期性交替也面临着脱出以往轨迹的危险。如何确保地区和平稳定并妥善处理热点问题,域内各国都应正视和担当。虽然迅速突破僵局的环境尚不具备,但一些积极或可以期待的因素也值得关注。
  首先,联合国出台2270号涉朝决议,不仅针对朝鲜违反之前有关规定的行为提出了史上最严厉制裁,也明确重申各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朝核问题,支持恢复六方会谈的承诺。这表明国际社会在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这一方向上具有共识,相关国家也认同制裁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和根本途径。落实联合国2270号涉朝决议,必须全面和完整。
  其次,中国的政策立场更趋鲜明、均衡、主动。中国明确表示“朝鲜半岛核问题由来和症结不在中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不在中国”,不是对中国责任的推卸,而是指明问题的实质与出路所在。相比以往中国更注重调停劝说,最新的这一姿态吸引了更多关注。中方在坚决反对朝鲜进一步发展核导能力、承诺严格履行联合国2270号决议的同时,反复强调要全面执行决议,指出“制裁不是目的,对话谈判才是根本上解决半岛核问题的正确途径”,呼吁为此要兼顾各方关切,并在实施制裁同时充分考虑到朝鲜人道主义形势和民生。中方这些声音无疑有助推动国际舆论更平衡冷静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朝鲜半岛形势极不稳定之际,中国外长王毅和朝鲜半岛问题特别代表武大伟开始又一轮穿梭外交,提出中国对解决半岛问题的新思路:并行推进半岛无核化和停和机制转换。签署和平条约以取代停战协定一直是朝鲜的既定目标,而美国和韩国等一直要求朝鲜首先放弃其核计划。显然中方这一提议兼顾各方关切,同时也符合各国的长远利益,是“六方可能达成的最大公约数”。虽然目前除俄罗斯外,该提议还未得到其他六方会谈成员国的肯定回应,但中国将继续寻求与相关国家共同探讨推进上述思路的具体步骤,以共同安全理念为引领,在通过对话协商实现半岛无核化与和平稳定进程中扮演更积极主动角色。
  美韩等国政策的调整前景也值得期待。一方面,美国和韩国国内都不乏质疑现行对朝政策的声音,另一方面,紧迫的形势也在促使有关国家政府更务实因应。此外美国总统换届临近等因素也提供了政策调整机会。美国作为对地区有主导影响的大国,更应负起兼顾各方关切的责任,而不是执迷绝对安全理念。由于朝鲜本身战略资源、外交资源匮乏,所处环境空前不利,其政策的回旋余地极其有限,这可能是朝鲜近期召开的第七次劳动党代表大会并未提出有实质性调整新政的原因。但也因此,金正恩在大会报告中展示的点滴积极信息,包括他试图向国际社会展现的理性姿态,都值得国际社会从正面解读。例如推出了2016年至2020年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申了经济发展在国家战略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又如首次由金正恩亲口宣布,朝鲜“只有在本国主权受到侵犯时,才会使用核武器”。尽管其中的重要含义是不放弃拥核战略,但与关于“一旦发现敌人有进攻意图,就将先发制人对其进行核打击”相比,也不妨视作某种程度理性回归。总之,很难期待朝鲜政策的迅速、大幅调整,但在生存压力加大、外交环境严峻的局面下,朝鲜领导人理性重回对话的可能并不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