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引领国际抗疫合作  推动援外高质量发展

罗照辉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




     2022年开局并不平静。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欧洲乱象丛生,大国博弈加剧。特别是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两年多,导致近5亿人感染,夺走600多万人宝贵生命。目前病毒仍在变异,疫情仍无穷期。面对疫情肆虐、疫苗鸿沟加剧,中国撑起全球抗疫“生命线”,有力引领抗疫国际合作。

     中国是团结抗疫的最先倡导者。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流行性疾病不分国界和种族,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国际社会只有共同应对,才能战而胜之。在疫情面前,全人类只有精诚团结,才能共克时艰;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胜病魔。中方始终站在国际抗疫合作“第一方阵”,秉持疫苗公共产品“第一属性”,担当疫苗公平分配“第一梯队”。中国最早向世界报告疫情、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倡议疫苗公平性可及性可负担性、支持疫苗知识产权豁免、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生产合作、提出抗疫和经济恢复共同推进理念。

     中国是抗疫援助的最大贡献者。中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截至目前,中国共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1亿剂疫苗,位居全球之首。全球使用的疫苗中,有一半是中国制造。中国已同20多国开展疫苗合作生产,形成10亿剂年产能,建成非洲大陆首条新冠疫苗生产线;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超过42亿件防护服,84亿人份检测试剂,3720亿只口罩以及红外测温仪、呼吸机、制氧机等大批抗疫物资;向34个国家援派37个医疗专家组,组织开展近千场技术指导,向柬埔寨派出首个中医医疗专家组,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建立中国南亚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库,灵活调剂抗疫物资,满足周边国家紧急需求。中国是首批落实对阿富汗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的国家。

  中国是多边合作的积极引领者。习近平主席早在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就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对坚定全球抗疫信心、团结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中国支持联合国和世卫组织在全球抗疫合作中发挥领导作用,支持世卫组织发挥中心协调作用并创新改革,优先保障“新冠疫苗实施计划”采购需求并捐赠超过2亿剂疫苗、1亿美元。向联合国、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提供现汇及物资援助1亿多美元。中方还同28国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在联大新冠疫苗高级别会议上,中方提出织牢免疫“安全网”、丰富抗疫“武器库”、完善卫生“治理盾”、强化发展“稳定锚”等建议,展现出支持多边合作的坚定意志。

     中国是政治病毒的坚定反对者。两年多的抗疫援助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中国的大国风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照出美西方的虚伪和衰败。中国克服自身困难,率先施援,公开、透明地参与病毒科学溯源。美国一度冷对他国急需,囤积居奇,大搞“疫苗民族主义”,散布“中国疫苗无用论”,借溯源问题行政治攻击之实。80多国致函世卫组织反对溯源政治化。中国对与美合作抗疫持开放欢迎态度,但坚决反对破坏国际团结抗疫努力、放纵病毒滋生蔓延的政治病毒。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事业在既有基础上,开辟新前景,取得新成就。抗疫援助就是这些新前景、新成就的缩影。

     (一)抗疫援助是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情怀的具体体现。习近平主席把握时代脉搏,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兼济天下理念相结合,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中国抗疫援助抓住当前国际社会焦点痛点,积极回应广大发展中国家期待,早启动、快落实、广覆盖,是践行正确义利观、朝着努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

  (二)抗疫援助是扩大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朋友圈,谋求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平台。“免疫鸿沟”严重冲击全球发展议程,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和经济恢复。中国实现了对所有求援国疫苗援助全覆盖,让新冠疫苗真正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疫苗。中国平等相待、重信守诺、雪中送炭、注重实效的形象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深入人心,对华友好的朋友圈持续巩固壮大。新加坡知名智库发布《东南亚态势报告2022》,显示57.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为本地区提供最多疫苗援助,超半数受访者认为中国最具经济、政治和战略影响力。多国元首向习近平主席致谢,30多国总统、总理出席中国疫苗援助活动并带头接种。受援国称赞中国疫苗为“及时雨”,在各地点亮“中国红”。

  (三)抗疫援助是服务国内经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的积极因素。抗疫援助在无条件帮助受援国的同时,以援促贸。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抗疫援助带动超过22亿剂、1200亿元人民币疫苗出口,助益全球经济恢复。我国通过对缅甸、老挝北部疫区进行定点援助,构筑周边防疫带,有力服务“外防输入”;积极推动受援国从中国援助疫苗中安排一定数量为我国海外公民接种,数十万海外中国公民受益,为落实“双稳”政策发挥积极作用。

  (四)抗疫援助是回馈国际社会的大义善举。疫情在我国暴发之初,友好国家闻风立行,慷慨解囊。巴基斯坦第一时间将本国全部帐篷支援中国。巴总统阿尔维、柬埔寨首相洪森逆行访华,表达支持和慰问。阿尔维表示:“用全国防疫物资支援中国,这是朋友间应该做的。我们没有想为自己留后路。”蒙古国牧民自发捐赠3万只最好的戈壁羊运往湖北。一位在北京念书的蒙古国小朋友拿出999元压岁钱,分别捐给武汉等三地疫情严重地区。赤道几内亚向中国捐助200万美元,相当于全国每人捐助2美元。很多受援国经济不发达,但都在我国最需要的时候,竭力驰援,留下很多“穷帮穷、心比心”的动人故事。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曾经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他们遭受疫情冲击时,当然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同时,我们赠人玫瑰,不求回报,但也满手留香。


 


  中国援外始于百废待兴的1950年。在毛泽东同志“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重要精神指引下,我们在还不富裕的时候,就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援助。从坦赞铁路到喀喇昆仑公路,从杂交水稻到菌草种植,从青蒿素到新冠疫苗,中国援外承载浓浓情谊,结出累累硕果,构成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一页辉煌篇章。中国已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援助,包括实施数千个成套和物资援助项目,开展上万个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各类人员40多万人次。上世纪70年代,我国“被非洲兄弟抬进了联合国”、“巴铁”友情都是援外事业“留香”的重要成果。中国援助为弥合南北差距和矛盾、团结发展中国家共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平等相待、重信守诺;授人以渔、聚焦发展;以人为本、融利于义;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务求实效、注重持续;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中国援外特色。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援外事业进入新时代。定位更加精准。援外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在人类进步事业中的伟大实践,也是党胸怀天下的具体体现。理念持续创新。习近平主席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亲诚惠容等重要理念,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等重大倡议,为新时代中国援外事业提供了战略引领和根本遵循。基础不断坚实。中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疫情期间年均GDP增长率5.1%,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5%,连续5年蝉联全球货物贸易首位。截至今年2月,我国已与18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我国的援外资源和手段更加丰富厚实。机制日臻完善。2018年,中国政府作出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简称“国合署”)的重大决策部署,实现援外领域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维度上不断拓展。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双多边并举,从“输血式”援助,加快向双向多元、援助贸易投资深度融合的国际发展合作转型。贡献日益扩大。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系列峰会、中非合作论坛等双多边场合打出一系列重大倡议和举措,为推进全球抗疫、促进南南合作、破解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新时代中国援外紧密服务国家总体对外战略。国合署注重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升受援国治理能力、可持续发展、互利共赢等新援外理念,与传统的不干涉内政、不附加条件等原则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援外工作参与设计、保障习近平主席重大双多边外事活动180余场,提出叫得响、接地气的倡议和成果400多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提出的援助举措已全部落实。

  新时代中国援外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合署高度重视推进“小而美”项目,在柬埔寨、缅甸、津巴布韦、吉布提等国实施住房、供水、打井、医疗等“小而美、惠民生、见效快”项目;统筹推进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非洲疾控中心总部等重点成套项目;注重“授人以渔”,分享治国理政经验,广泛开展人力资源开发等智援;同多个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交流和三方合作,发挥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作用,惠及12个国家100多万民众;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第一时间向阿富汗、汤加、乌克兰等国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帮助当地民众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世界银行等知名国际机构指出,2007年至2020年中方向撒哈拉以南非洲提供230亿美元融资,远高于美德法日开发银行91亿美元的融资总额。2015年至2030年,预计中国援助将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中国从不“逼债”,更没有利用债务攫取他国战略资产,没有一个国家因与中方合作陷入所谓“债务陷阱”。

  新时代中国援外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2021年国合署成功举办中国国际发展合作70年成就展、菌草援外20周年展、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成立5周年纪念活动。习近平主席专门为后两次活动发来贺信,极大提升了我国对外援助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抗疫援助主题新闻发布会,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宣介习近平主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我国援外政策主张、实践成果和发展方向,有效回应热点,引发国内外普遍好评。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在署官网、官微上开展“庆党的百年华诞、讲百篇援外故事”活动。密切跟踪研判疫苗援助、“一带一路”建设等热点话题,积极主动宣介发声,正本清源。



  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失序,经济发展受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横行,国际社会对我国对外援助以及引领作用的期待提升。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全方位打压,开展对华战略博弈。我国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上升。同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人心所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越发展,承担的国际责任越大。中国援外联接内外、弥合南北、谋求大同的战略作用更加突出,有能力、有责任、有需要做得更好、做得更多。援外投入只能增强不能削弱,援外改革只能深化不能停滞。中国援外事业将继续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崇高目标,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繁荣。

  我们将以抗疫合作为要点,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帮助各国抗疫和恢复经济,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一系列重大援助举措,包括未来3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30亿美元国际援助,向东盟提供15亿美元国际援助,今年向东盟援助1.5亿剂疫苗,分别援助非洲、中亚6亿剂、5000万剂疫苗等,这是中方下阶段的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中国将继续向有急需的国家提供防疫物资,加速特效药研发并尽快投入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积极支持世卫组织改革,参与引领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改进和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我们将以绿色为重点,助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兼备陆海、横跨东西、联通古今、泽被千秋,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重要公共产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将继续积极发挥援外导向和杠杆作用,推进“一带一路”力度不减、政策不变,不断增加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持续安全稳定,同时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实施气变、清洁能源、生态保护等援助项目,分享绿色发展经验,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我们将以民生为要旨,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深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引领,结合菌草、青蒿素等援外品牌建设,将援外投入继续向“小而美”项目倾斜,同时确保现有项目善始善终。继续加强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聚焦贫困、失业、卫生、教育等民生问题,坚持发展优先、普惠包容、创新驱动,加强治国理政经验分享,帮助发展中国家走上自主发展道路。

  我们将以多边为平台,加快向国际发展合作转型。中国将继续依托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平台,积极开展发展领域对话合作,做实用好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在更高层次和更大广度为全球发展贡献更多公共产品,推动传统援外向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升级。同时,支持地方开展援外工作,对口帮扶相关国家和地区,促进地方发展。

  我们要以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引,继续讲好中国援外故事。针对个别海外媒体对中国援外合作不时诋毁、抹黑,中方将及时严正批驳,用事实说话,努力用外界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援外故事,让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善行义举受到公正的认可,让国际社会守望相助的大爱收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