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致力消除绝对贫困 推动国际减贫事业

王正谱

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通过千年发展目标,将减贫摆在首位。2015年,在这一减贫目标基本完成、全球减贫事业取得重大积极进展的基础上,联合国召开发展峰会,各国领导人一致通过《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作为首要目标,倡议各国致力于消除绝对贫困、建立全民社保、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发展普惠金融和防灾减灾,呼吁各国加强减贫领域国际合作、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援助。

  中国是持续减贫的世界人口第一国家。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以贯之抓减贫、促发展、惠民生、增福祉。有着14亿多人口、5亿多农民的东方国度,以赓续百年的减贫行动和彪炳史册的减贫成效为人类反贫困事业贡献了中国坚守、中国担当。

  中国是讲求科学高效减贫的创新型国家。我们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找到了反贫困斗争的制胜法宝。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为世界减贫治理贡献了中国路径、中国方案。

  中国是提振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坚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成为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提前10年率先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实现国际交流不断深入、知识共享不断深化、务实合作不断迈进、携手减贫不断向前,为全球减贫贡献了中国行动、中国力量。我们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数十年来全球贫困人口首次增加的严峻形势下,如期、全面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目标任务,为加速全球减贫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动能。


一、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中华民族的反贫困精神纵贯古今、历久弥坚。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饱含着对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深深渴望,始终不屈不挠、艰难求索。到了近代,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和列强的侵略,中国政局动荡、战乱不已、民不聊生,贫困的梦魇更为严重地困扰着中国人民。摆脱贫困,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1921年,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夺取中国革命胜利,于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摆脱贫困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立足于“现今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由已经被推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度造成的”基本判断,党团结带领人民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成功消除农民无地这一发展中国家致贫的主要根源和制约减贫的制度性障碍。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最基本制度保证。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组织农民发展生产,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大兴农田水利,大办农村教育和合作医疗,探索建立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五保”制度(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和特困群体救济为主体的农村初级社会保障体系。依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当时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初步满足,为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深刻认识出发,党团结带领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不断壮大综合国力。聚焦农村,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全面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激活了农业农民生产力。开创性地将扶贫开发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先后颁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立开发式扶贫方针,确定扶贫标准,划定贫困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建立从中央到县的四级扶贫工作专责体系,在每个层面形成横跨农业、水利、交通、住房、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发展领域的议事协调机制,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扶贫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我们牢牢把握经济长期、快速、稳定增长的有利条件,推动开发、开放红利向减贫释放,推动贫困地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中国减贫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采取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高位推动。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到2020年,稳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中国脱贫攻坚战如期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缔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科学施策,精准脱贫



  在人口基数庞大、幅员地域广阔的国家,找准贫困人口、锁定致贫原因、实施高效扶贫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五个问题”,确保了脱贫攻坚有的放矢、科学高效。

  (一)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先精准识贫。我们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按照自主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逐级审核的方式识别贫困户。综合考虑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村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等情况,按照村委会申请、乡政府审核公示、县级审定公告等程序确定贫困村。对识别出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建立全国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对建档立卡数据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剔除识别不准人口、补录新识别人口,提高识别准确率。建档立卡在有着5亿多农民的中国,首次实现贫困信息精准到村到户到人,首次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首次构建起国家扶贫信息平台,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二)强化责任、尽锐出战,解决“谁来扶”的问题

  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我们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实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中西部22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行最严格的扶贫工作考核制度,对省级党委政府和承担帮扶任务的中央单位进行年度考核,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从全国县级以上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选派300多万名干部驻村帮扶,他们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并肩奋战在扶贫一线,与贫困群众共同研究脱贫计划、落实脱贫措施、见证脱贫成果,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三)对症开方、靶向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中国在减贫实践中,强调因贫困类型施策、因致贫原因施策、因户因人施策,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分类实施“五个一批”工程。

  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支持和引导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立足农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支持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新兴业态,推进东部地区食品加工、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创新推出扶贫小额信贷,按照“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的原则,累计向1500多万户贫困户发放7100多亿元贷款,支持发展脱贫产业。累计建成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1.2万个,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4万家、农民合作社71.9万家,72.6%的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产业帮扶政策覆盖98.9%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群众基本都参与到产业扶贫之中。

  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对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通水、通路、通电等成本很高,很难就地脱贫的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搬迁“挪出穷窝”、到更适宜生活发展的地方迁入新居。加强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创造增收机会。就近建设产业园区和扶贫车间,使搬迁贫困人口中劳动力就业比例达到73.7%,搬迁贫困家庭中有劳动力家庭就业比例达到94.1%。加强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及幼儿园6100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多所、养老服务设施3400余个、文化活动场所4万余个。通过努力,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生态治理的带贫减贫机制,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选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获取劳务报酬。贫困群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发展木本油料等经济林种植和森林旅游,明显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有效拓宽了增收脱贫渠道,实现了“双赢”。

  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坚持扶贫先扶智,持续提升贫困地区学校、学位、师资、资助等保障能力,全面实现适龄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有保障。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惠及8万多所学校127万名教师,累计选派19万名乡村教师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支教。建立了覆盖从学前至研究生各个教育阶段的资助体系,累计资助6.4亿人次。实施定向招生、学生就业、职教脱贫等倾斜政策,帮助800多万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培训、514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教育扶贫,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提高了贫困人口素质,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后劲。

  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务实织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实现扶贫与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贫部门与民政部门定期开展数据比对、摸排核实,以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保障“应保尽保”。同时,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对因灾等造成的临时贫困群众及时给予救助。

  (四)严格标准、有序摘帽,解决“如何退”的问题

  扶真贫、真扶贫是手段,脱真贫、真脱贫是目的。我们建立贫困退出机制,明确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标准和程序,制定脱贫摘帽规划和年度减贫计划,既防范“数字脱贫”等虚假脱贫,也避免达到标准“该退不退”。贫困人口退出实行民主评议,贫困村、贫困县退出进行审核审查,退出结果公示公告,让群众参与评价,做到程序公开、数据准确、档案完整、结果公正。每年委托第三方对脱贫县和脱贫人口进行抽查,重点评估脱贫人口退出准确率、摘帽县贫困发生率、群众对帮扶的满意度。于2020年至2021年初开展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全面准确摸清脱贫实现情况,保障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五)跟踪监测、动态帮扶,解决“如何稳”的问题

  稳定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继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持续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坚持和完善驻村帮扶、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社会帮扶,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三、命运与共,守望相助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减贫交流合作,与国际社会合力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张开双臂“引进来”,促进国内减贫事业发展进步。秉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理念,广泛开展对外交往交流,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与包括联合国发展系统、世界银行在内的众多国家、国际组织合作,以资金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联合建立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合作平台,引进外国智力培训国内减贫官员,协调产业、教育、健康等扶贫项目在贫困地区落地见效,为中国减贫工作带来了先进理念、创新模式、资金资源、人才智慧和管理经验。对于各方给予的宝贵支持和帮助,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于心,并积极回馈。

  我们积极稳健“走出去”,助力发展中国家减贫惠民生。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形成“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和“中非合作论坛—减贫与发展会议”三大平台性活动;培育减贫援外培训延续性品牌,自2005年至2020年底,累计举办159期减贫援外培训班,4233名学员覆盖亚、非、大洋、北美、南美和欧洲136个国家和组织,系统传播中国减贫理念、全面介绍中国减贫实践,凝聚各国减贫共识、促进各国经验扩散。与亚洲、欧洲、非洲和拉美有关国家签署减贫合作谅解备忘录,构建稳定的双边合作机制。在老挝、柬埔寨、缅甸3国的6个贫困村,实施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帮助发展脱贫产业、改善村内基础设施、提升劳动力素质,推动双边务实合作向基层走深走实。引导民间力量积极发挥作用,支持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缅甸、尼泊尔、埃塞俄比亚、柬埔寨、老挝、乌干达、巴基斯坦、纳米比亚等8国实施“爱心包裹”项目,超过73万名小学生得到来自中国的教育帮扶。

  回首历史,中国减贫取得巨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多方位、多层次贡献,我们为此倍感自豪。展望未来,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征程,脱贫攻坚成果将得到扎实巩固、有效拓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将得到全面振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将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对此满怀期待。我们深信,“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前进路上,中国愿与国际社会继续相向而行、共促发展,继续聚焦民生、共谋福祉,继续携手同心、共创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