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中印关系:不忘初心,负重前行

林民旺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7年的中印关系发展,可以说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中印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形成了长达71天的对峙,使得两国关系降到了冷战结束后的历史低点。无疑也给近年来的中印关系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两国领导人都在积极扭转这一事件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9月5日,在厦门金砖峰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了双边会晤。在会晤中,习近平主席特别指出,中印两国要坚持双方互为发展机遇、互不构成威胁的基本判断。希望印方能够正确、理性看待中国发展。要向世界表明,和平相处、合作共赢是中印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2017年12月11日,外交部长王毅在新德里出席中俄印外长会时表示,中印双方都要切实将两国领导人的这些重要判断落到实处,形成更广泛的共识,变成更具体的举措,不断扩大双边关系的积极面,不断积累两国交往的正能量。对此,印度外长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两国关系正朝着“再出发”的方向发展。然而,已经形成的一些旧分歧仍可能影响未来的发展。而要消除或解决这些分歧,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晤莫迪总理时常常指出的,要坚持尊重和照顾彼此关切,深化政治互信,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正确的战略方向,才能使合作始终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旋律。

一、“一带一路”不应该成为中印关系的障碍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印度一直在这一问题上多有疑虑。特别是反对“一带一路”下的中巴经济走廊的发展。2017年4月25-26日印度重启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走廊的联合研究组第三次会议在印度加尔各答召开,这是时隔两年半之后这一走廊的“重启”。尽管如此,印度在“一带一路”上的态度仍然没有变化。
  
  事实上,中国一直努力释放善意,欢迎并推动印度加入“一带一路”。中国驻印度使馆公使刘劲松在4月21日观察家基金会(孟买)“一带一路”研讨会上的演讲中,明确地解释了中国的立场,“中巴经济走廊是民生项目,中国无意介入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中国对克什米尔的政策没有变化,可以考虑中巴经济走廊向印度延伸,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印度的北南经济走廊连接起来,印度的“季风工程”和“香料之路可以与‘一带一路’对接”。

  然而,中国的努力不仅没有得到积极响应,相反印度却朝着另一个方向理解。印度认为,这些建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印度的核心关切。同时,却认为中国对于印度不参加“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而感到焦虑不安。反而认为印度是否参加“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对中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印度还特意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前发表外交部发言人的声明,将自己的立场进一步固化。

  5月初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凸显出印度在这一问题上的“特立独行”。日本和美国突然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做法,让印度感到意外。特别是5月12日美国政府确认派高级别代表团参加峰会,被印度形容为U形转变。美日对“一带一路”的支持也凸显出印度在其中的不和谐。事实上,随着南亚其他所有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国际社会已经普遍接受“一带一路”的情况下,印度的反对只是凸显出其为反对而反对的境地。

  部分基于抵消“一带一路”的影响,日印开始着力共建“亚非增长走廊”。印度也在推动同周边的互联互通,积极推动伊朗查巴哈尔港的建设,重启印缅泰三方公路等等。中国欢迎印度能为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是更希望印度推动的互联互通能够与“一带一路”的项目形成良性竞争的趋势。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中国的周边外交秉持着“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的理念,大国之间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而是不使国际政治成为“相互角力的竞技场”。

  当然,印度也显示了一定的灵活性。2017年12月中俄印三国外长会上,达成了三方推动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共识,要“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致力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各自互联互通倡议对接而不对冲,互补而不互怼,形成规模效益,促进区域一体化”。这一发展客观上为中印消除在“一带一路”上的对立提供了方向。

二、印度要成为美国“印太战略”的支柱?

  2017年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同样给美印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随着2017年6月莫迪与特朗普的会晤,可以说实现了美印战略伙伴关系的延续。

  美印关系的发展如果以中国作为共同的“假想敌”,注定将损害印度自身的战略利益。莫迪与特朗普会晤后发表的声明中,承诺在印太地区遵循的四个原则,明显具有针对中国的含义。如(1)重申尊重自由航行、飞越自由以及商业利益的重要性;(2)呼吁所有国家要依据国际法,和平地解决领土和海上冲突;(3)支持通过透明的基础设施发展以及负责任的债务融资的做法来促进地区经济的互联互通,同时要确保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法治及环境保护;(4)呼吁这一地区的其他国家遵守这些原则。这些话的指向性明显地针对了中国的南海政策和“一带一路”,事实上也体现出印度外交“独立性”的缺失,实质上是给美国外交“背书”。

  美国借以提升印度的地位,来推行自己的地区政策。8月21日,特朗普在弗吉尼亚就阿富汗及南亚局势发表讲话,美国南亚战略也随着浮出水面。特朗普称,“印度在和美国的贸易中赚到了数十亿美元,我们希望他们可以在阿富汗问题上提供更多帮助,尤其是在经济援助和发展领域”。由此看来,特朗普南亚政策的做法很明显,似乎是要印度帮忙美国解决阿富汗问题,这是美国愿意继续让印度挣钱的前提。

  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中,印度同样被提到核心的角色定位。印美在战略与防务方面加强合作,美国加强印度独立的防务能力建设,除了两国共享情报之外,美国逐步消除阻碍向印度出售各类先进武器的法律障碍,向印度出售的武器达到美国盟友的程度,例如包括P-8海上侦查机、无人机、航母等技术,最终将使印美防务合作由买卖关系转变为共同生产的关系。

  双方还对彼此的印太战略进行协调。印度的向东行动政策(Act East policy)与美国、日本的印太战略进行深度对接,逐步形成以印度、日本、澳大利亚为主轴的同盟体系。美日澳在努力推进四方领导人对话机制的形成,构建四方海上安全对话机制。目前,美、日、澳、印四方内部也在分别建立深度的对话机制,例如印澳的外长+防长的2+2对话机制、美印外长+防长的2+2对话机制。

  中国并不反对印度同任何大国建立正常的国家间关系。只是印度的外交东向关涉到中国切身的安全利益,自然中国会对印度外交的“战略自主性”进行再评估。目前印度对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感。正如《印度快报》评论家D.S. Hooda 的文章认为,美国的外交是为美国利益服务,印度需要谨防被美国利用。美国批评中国对“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的破坏并没有道理,因为现在美国的特朗普总统才是最不遵守国际规则的。所以,他提醒到,印度的外交要以印度的国家利益为考虑标准,在中美可能战略竞争上升的过程中,印度不能一味以亲美为自己外交的要求。 

  因此,在面对美国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印度仍然不会“毫不犹豫”地投入美国怀抱。在2017年美日印澳四国的司局级对话中,印度发表的声明明显不同于美日澳三方。印度没有提及“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rule-based order)”、自由航行(freedom of navigation)、海上安全(maritime security)、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也没有承诺继续深化四国对话机制,而且印度要建设的印太是自由、开放(open)、繁荣和包容性的架构,与美日澳所谓“价值观同盟”的诉求截然不同。

  中国能够理解印度外交的“独立性”,但是也需要印度对中国的安全关切显示出足够的尊重。印度前总理辛格曾明确表示,印度当然需要同中国与美国同时建立良好的关系,但是这并不是零和的游戏,“印度无意也不会参与任何遏制中国的战略”,而“像中国那样庞大和有活力的国家是无法被遏制的”。

三、未来中印关系的发展要寻求更多的“正能量”

  作为两大文明古国和新兴市场国家,中印都肩负发展和振兴的历史使命,对世界大势和国际事务有着相同或相近看法,理应成为天然的合作伙伴。

  事实上,中印共同的历史境遇与国情,存在大量心声相通的元素,需要双方努力进一步挖掘。印度国宝级明星阿米尔汗在2017年5月在华,受到中国粉丝的热情欢迎,其程度丝毫不亚于成龙在印度的热度。而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更是获得了广泛的赞许和欢迎,票房远高于其在印度本土。要让《摔跤吧,爸爸》在欧美市场上获得认可,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原因就在于国情和历史境遇。

  当下之急,中印需要真正培育起相互信任。有了互信,具体问题就有望在互谅互让基础上予以解决,缺乏互信,个别问题就会不断发酵溢出,侵蚀双边关系大局。为此,王毅外长建议,双方要加强各层级战略沟通,恢复已建立的对话机制,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同时管控好存在的分歧,维护好边界地区的和平安宁。印度外长斯瓦拉吉也表示,作为两大发展中国家,印中关系的意义超越双边范畴,对地区乃至世界均具有重要影响。印方始终认为,印中之间的共同点远远大于分歧,两国应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战略互信,绝不能让分歧演变成争端,争端演变成冲突。印方愿与中方恢复各项双边机制性安排,推进各领域合作。同时管控好分歧,共同维护边界地区的和平安宁。只有印中携起手来,亚洲世纪才会真正到来。

  中印关系的“再出发“,要坚持“不忘初心”。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提出的“亚洲复兴”,明确称“只有中印共同崛起,才是真正亚洲世纪的到来”。而随着中印目前正在进一步崛起的发展,两国更要坚持这份初心,因为“中印用一个声音说话,世界都会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