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概况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与人民共和国同龄,成立于1949年12月15日,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倡导成立的新中国第一个从事人民外交的机构。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曾先后担任外交学会名誉会长。

  外交学会创建时确立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外交政策和国际问题并提出外交政策建议。据此,学会早期的工作侧重于研究与中国有关的重要而又急待解决的外交政策和国际问题,就重大国际问题发表意见,编印外交文献和国际问题丛书,举办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等,通过接待来访外宾,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1955年后,开展人民外交活动成为学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打开新中国外交局面,外交学会发挥人民外交的独特优势,广交国际朋友,在推动建立和发展国家之间友好合作关系方面,起到了铺路架桥的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外交学会积极支持和声援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在促进中国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外交学会积极拓展与西方国家民间友好交往,为我国与西方主要大国建交做了大量牵线搭桥的工作。1952年至1968年,外交学会接待了百余个日本各界知名人士代表团,在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57年和1963年,外交学会两次邀请法国前总理富尔访华,与我国领导人商谈建交事宜,为1964年中法正式建交铺平了道路。尼克松访华后,外交学会成为中美高层民间交往的主要渠道之一,先后接待了美国第一位到访中国的众议长、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州长、大法官,为中美最终实现建交做出重要铺垫。

  改革开放后,外交学会同世界著名政治活动家、智库和国际组织的交往更加频繁,与主要大国和周边邻国的友好联系更加密切,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人民外交格局。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外交学会注重加强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的研究,自1985年起编辑出版英文刊物《外交》季刊,宣介我外交方针政策、阐释我对重大国际和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外交学会秉承“为国交友”的理念,密切配合国家总体外交,进一步扩大同世界知名政治家、议会党团、智库、媒体等的交往,通过二轨交流机制同外方开展对话,更加积极主动地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外交流。学会还积极开展公共外交,主办或协办了亚信非政府论坛、“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世界和平论坛等有影响力的大型论坛活动,宣介中国,沟通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

  迄今为止,外交学会共接待外国政要、议会、智库、媒体等来访团组4000余批、3万余人次,与120多个国家的著名政治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和学者等保持着广泛联系,建立了20多个双边对话交流机制,是中国接待世界各国政要和社会各界精英最多的人民外交机构。